第三百一十一章 竹林文會(1 / 2)

雨花台,位於南京聚寶門外,松柏環抱,景色秀麗,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石子,傳為佛祖花雨所化,因此得名,素為文人士子登高攬勝之處。

崗上載有萬株翠竹,端直挺秀,疏風醉影,風雅宜人,此時林內不時有高談闊論之聲傳出,夾雜陣陣豪邁笑聲,逸興遄飛。

「諸位仁兄,今日蒙泉山先生見召,借此竹林勝景,效法先賢,作山陽之會,實為留都文壇幸事,」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舉起酒杯,「為泉山先生賀。」

林中眾文士紛紛酬和,「為泉山先生賀。」

「老朽生受了。」南京兵部尚書林瀚含笑舉盞。

老大人年過七旬,銀須皓首,精神矍鑠,常抑中官,素有直聲,為南都四君子之一,這老兒還流傳後世一首詩,頗為後人稱道,「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據傳是家人與鄰爭地,寫信求援時林瀚的回書,聽著是不是耳熟,正德年間的狀元舒芬還有一首類似的,「千里書來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舒狀元還給家鄉留了一處「讓牆巷」做紀念。

這不算完,類似的還有嘉靖尚書郭朴,景泰年尚書楊翥等等人物,到了清朝這記錄就更海了去了,鎮江張玉書、遼陽曹鼎望、廬江劉秉璋,再加上穿鑿附會的紀曉嵐、王傑、何紹基、鄭板橋、曾國藩,你要不給老家鄰居讓出一條巷子來,都不好意思稱「名臣」,不過傳到後世,名聲最大的就是最不靠譜的桐城張英了。

桐城張家六尺巷的記載出自民國25年編纂的縣志,張英張廷玉父子的著作中沒提只言片語,這或許可以說張家人厚道,不好意思往自己臉上貼金,可《清代名人軼事》記載的張玉書和張英同朝為官,故事如出一轍,合著一招鮮吃遍天,大清朝不收版權費的,何況比起類似小說家言,前文提到過恨乞丐恨得牙癢的徐珂,同期所著《清稗類稿》考據嚴謹得多,六尺巷一句未提。

當然要說張家父子和這巷子一點關系沒有,也是冤枉,《父子宰相家訓》曾引用了一段《韓魏公遺事》內容,並做了評語,故事差不多,詩作則是:他人侵我且從伊,子細思量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看,秋風秋草正離離。故事的主角和張家父子挨不上半點關系,是而今戶部尚書韓文的先祖北宋名臣韓琦。

即便如此,這也不是故事的最早出處,韓琦的這首詩出自五代,後唐尚書楊玢告誡子弟批作,張廷玉不喜楊玢以蜀臣入唐的貳臣身份,使用了編纂《明史》時常用的春秋筆法,盛贊韓琦風骨,楊玢之事直接省卻,也不知已經辮發胡服的張家爺倆哪來的蜜汁自信瞧不起別人。

眾人見林瀚舉杯痛飲,俱都興致高昂,御史蔣欽提議道:「世上詩難得,林中酒更高。既然群賢畢至,有酒豈可無詩,不若大家作詩相和,諸君以為如何?」

與會眾人連連唱和,紛紛提議由林瀚出題。

「唉!」聽了眾人提議的林瀚突然喟然一嘆,「借問山陽會,如今有幾人。」

「先生可是有心事?」戴銑見林瀚突然興致寥寥,憂心問道。

「寶之,無妨,只是有些累了。」林瀚寬慰道。

「可是在下提議唐突?」蔣欽心中忐忑不安。

「子修哪里話,汝之提議甚好,只是……」林瀚眉峰緊鎖,「老夫這里有一篇文章,想請諸君品鑒。」

「先生有新作問世,末學自當拜讀。」蔣欽笑著從林瀚手中接過文章,低頭一覽,便驚呼道:「這是台諫呂、劉二君論劉瑾奸邪,置瑾極典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