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理工人才,整合幫派(1 / 2)

. .

建化工廠,正象查理宋所說的那樣,短期內並不會受到其他資本家或商人的青睞。因為這不是那種能夠立竿見影,或者說並不是最適合現在社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紡織、油廠、煙廠等等。

但阿發有自己的想法,一是專業比較熟悉,二來也象查理宋說的有獨家產品。當然,這不能由他一個人來完成,就象王卓然那樣的助手,他需要很多。

而根據阿發的觀察和體驗,現在的中國過於缺乏理工類的人才。至於西方人在中國開辦的學校,課程也是以文科和神學為主,最多再開一些醫科和商科課程,很缺實用性。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西方人自然是想培養一批親近西方的中國本土政治精英。多開文科和神學,也是為了適應這一需求,前者用於滲透上層建築,後者則向底層民眾傳播影響力。至於工業和科技人才,西方人當然不想為自己本國的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制造競爭對手。

而當時的中國人呢,盡管在一輪又一輪西方堅船利炮的猛轟之下,已經明白了西方科學的重要性。但出於傳統士大夫的理念,對這些「奇技淫巧」仍然多少有些抵觸,不怎么願意把它們放進相當於「國子監」的大學校園之中。

有因就有果,翻開史書,便可以看到以後「民國時代精英人物」基本上都是搞社會科學的文化人,學的和研究的都是教育、文學、外語、歷史、哲學、藝術之類,卻很難找到什么工科和理科的名人。

可問題是,當時的中國經濟落後,人才匱乏,尤其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人才更是奇缺。發展實用科學,培養實用人才,在當時應該是很迫切的問題。但在國內,卻沒有一所理工學院,包括西人建的學校也是如此。

所以,雖然要建高等學府對於阿發來說,還是過於艱巨,但卻不妨礙他先鼓搗起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或者再建一所職業技術學校。或許是人很少,設備也不足的實驗室,但卻會不斷擴充,然後再不斷向其他領域滲透。而職業技術學校呢,便要在招來的工人中進行培訓,由簡單到復雜,把技術水平和待遇薪水掛鉤,也應該能激發出很多人的學習熱情。

而化工廠便是在阿發的這種思維中上馬建設的,他比較熟悉這個領域,能通過某些簡單易行的辦法得到令人贊嘆不已的成就。因為他頭腦中有一些在後世被看作是很普通的理論,但現在可不一樣,這些理論有極大的轟動效應,並能使相關產業超前發展數十年甚至上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