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強卓實驗室(1 / 2)

外面已經是夜靜人息,只有繁星在天空中眨著眼睛。盧家灣的強卓化學實驗室里卻透著點點光亮,陳文強正在進行例行的檢查和講解。除了有走不開的事情,陳文強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

化學實驗室從建成到現在,從王卓然一個人,從只有簡單的試劑,現在人員已經增加到十五人,連購買帶自制,試劑的品種已經很多,能做的實驗研究也更多更廣。王卓然等人是邊學邊實驗,除了大量購買的化學書籍外,陳文強的指導在其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而目前的實驗研究是集中在苯胺類的染料上,在這方面,德國是遙遙領先的,1856年威廉·珀金就成功合成苯胺紫,之後羅伯特·科赫又成功發明用苯胺類染料為細菌染色。獨創合成現在還很有難度,但掌握已經成功的合成方法,則不失為一個夯實基礎並提高能力的辦法。

科學發展的道路有很多條,有的直接快捷,有的迂回繞去要很多年才能得到成功。而陳文強無疑是最知道如何走捷徑奔向成功的。

「這是我測定計算的可能的分子式。」陳文強拿出的紙上畫的是水合肼的分子式,雖然他確定是百分百正確,但還是說得有些余地,「下面是大致的實驗步驟。你們呢,先從簡單的上游原料開始實驗室制取,比如尿素、次氯酸等等。最後制取水合肼時我要在場,因為需要很多防護設備,實驗也有一定的危險性。」

王卓然點了點頭,從陳文強手中接過寫好提示注意的報告文件,猶豫了一下,說道:「陳先生,合成氨的實驗真的不用做嗎?」

陳文強想也沒想就搖頭否定,沉吟了一下,解釋道:「你們從期刊雜志上已經看到了德國人正在進行合成氨的實驗,也知道以前的嘗試是失敗的,而且是危險的。這不只是化學的問題,高溫高壓的實驗環境,又涉及到物理領域。別說咱們這里不具備,就是大多數的國家,恐怕也很難有那樣的實驗環境。雖然合成氨的制取能夠轟動世界,但咱們沒那個能力。而且,安全第一,這是我一直強調的。」

歷史上,傳統的工業合成氨技術是德國人哈伯在一九零六年發明的,哈伯本人也因此獲得了一九一八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但從發明技術到實際應用,從實驗室到真正的工業化生產,直到一九一四年德國才有第一個合成氨工廠建成。因為這其中有幾個關鍵的難點,即便是德國這樣擁有優秀的化學、物理人才,並且制造水平很高的國家,也需要反復摸索,在千百次試驗之後,才能夠解決。

所以,陳文強認為依靠現在的條件,根本沒有搶先於哈伯,搞出合成氨技術的可能。但他可以尋找機會,在合成氨技術轉到工業化的過程中投機取巧。

對此,陳文強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路。那就是別人種地我收糧,別人撒網我撈魚,更形象的說法則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摘果子」。

「明白了,先生。」王卓然有些不甘,但還是恭敬地答應。

「在新興領域並不要太心急,這些學科開展的時間短,並不深入。如果扎扎實實地追趕,是能夠拉小差距,甚距反超其上的。」陳文強看了王卓然一眼,說道:「我從德國訂購、訂制了一批設備,其中就有高溫高壓反應釜,以及一些控制設備。旁邊的特種實驗室也在緊張修建,各種條件正在慢慢齊備,你不要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