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爭論妥協(1 / 2)

二十世紀初,面對著內憂外患,感受著屈辱國痛,「革命」求變的呼聲日漸高漲。而不管是康梁的改良派,還是激進的革命派,其實都是體制外的反對力量。

但革命的調子雖高,卻並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更沒有明確可行的辦法。什么殺人主義,什么排滿興漢,什么會黨暴動……只要看起來對滿清政權有損害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來就干。這樣的革命不能不說是盲目且狂熱的,也就能解釋象蔡元培、章士釗等文人書生,也要搞毒葯炸葯,有成為恐怖分子的趨勢了。

所以,當蔡元培等四人被戴上頭套坐著馬車顛簸了近一個小時,進入盧家灣的秘密基地的地下室後,先是被槍械(不是全部)所吸引,再被陳文強安排的槍手的射擊表演所驚嘆,最後則被陳文強拿出的一整套建立團體或政黨,系統進行革命的文件所震撼。

盡管陳文強搞出來的東西還稱不上多么完善,但大體的思路是有的。而且是從革命的最終目的出發,有些高瞻遠矚的味道,並且有相應的行動發展方向,讓人覺得切實可行。可以說,陳文強覺得這些東西差強人意,但對於蔡元培等人來說,卻如同持著昏暗油燈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一下子看到了遠處閃射光芒的希望和出路。

當然,對其中的異議和反對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的認知和思想都是不同的;爭論也是十分必要的,大家把分歧亮到明面進行商討並想出解決辦法,這便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哪怕爭得面紅耳赤,也比藏在心里要強。

「國體不重要,重要的是制度。」陳文強耐心地回答道:「當然,這也是為了能更多地團結各方力量。我是這樣想的,立憲派的興衰、轉變取決於滿清的態度,而要滿清朝廷真立憲,讓出權利,那是不可能的。」

「這點我卻不敢苟同。」蔡元培搖頭說道:「萬一滿清朝廷真的實行君主立憲,我們漢人還要擁護一個韃子皇帝不成?」

歷史的欠債,少數民族統治主體民族,這是滿清難以立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陳文強知道滿清必然被革命推翻,但別人不知道,所以,他決定再作一下爭取後作出讓步,「滿清朝廷立憲改良必然失敗,因為他們既無力阻止變革的運行和深化,又無法有效應對變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矛盾。閘門一旦打開,再要試圖回歸到傳統的統治秩序中去的話,那就是自尋死路,加速滅亡。」

「還是要明確國體更好。」楊篤生插話道:「否則日後團體內部會有分歧,甚至會分裂。」

「好吧!」陳文強提筆記錄,還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實共和民主與君主立憲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都認為國家現狀不可維持、必須改變,也都認為中國應該有、也能夠有一個較為良好的政體和政府。二者對立的是路線、是手段,相同的是方向、是遠景。日後也不是完全沒有合作的可能,畢竟建設國家還是需要共同協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