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南洋之行的收獲(1 / 2)

.

海象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的草原,呈暗綠色。風不大,盪漾著一朵朵銀白的浪花。陳文強仰起頭,天空的動人之處全部展現出來。天空中掛著高高的卷雲,顯得高遠、博大、深邃,帶著永恆的迷惑,把陰晴、雲雨、霜雪、風雷統統地收在自己的胸懷中。

在與列強交鋒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清政府認識到西方軍械的先進性,走上了購買外國軍火之路,外購軍火從此成為清軍新式裝備的重要來源之一。面對中國這個龐大的軍火市場,列強展開了激烈爭奪。

在清政府軍火外購初期,英、法兩國處於優勢地位,尤其是英國幾乎壟斷了艦船采購。此時德國剛剛完成國家統一,沒有精力和實力參與競爭。其實,第一次**戰爭剛剛結束,德國商人就已經開始注意中國這個巨大的軍火市場。科隆商會就在關於對華貿易所采取立場的文件中,強調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德國在很多方面可以參與競爭,軍火就是其中之一。

等到英國對中國禁運軍火,清政府轉而求諸德國。德國終於得到了良機,他們迅速做出反應,借助中國駐德公使的幫助,很快取得巨額訂單。而克虜伯大炮則是德國軍火取得銷售優勢的重要法寶。隨著克虜伯炮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德國逐步確立了其在華銷售軍火的優勢地位。到了十九世紀末,德國輸出的步槍分處第三、四位,炮身則處於首位。

德國軍火在華銷售的成功,嚴重威脅了其他列強的經濟利益,從而引發列強們對中國軍火市場的激烈爭奪。在上海,銷售軍火的洋行主要有:地亞士洋行、麥登司洋行、新泰來洋行、拿能洋行、馬德隆洋行、瓊記洋行、太古洋行、泰來洋行、德生洋行、香港南利洋行、美國紐約「林明敦」制造廠等等;在天津,從事軍火貿易為主的有德國洋行,如禮和洋行、禪臣洋行、世昌洋行、增茂洋行、興隆洋行等。

為了鞏固市場,德方在清廷內部積極建立人脈。義和團運動前,德國政府與清朝歷任駐德公使關系融洽,保持了軍火銷售渠道的暢通。

而得到各國政府支持的軍火貿易只是一方面,各個外國洋行對中國的民間軍火交易則是另一方面。從上海小刀會起義時起,洋商與起義軍的軍火交易可以看作是近代上海民間軍火的濫觴。

顯然,唯利是圖是洋商的本質,與起義軍進行軍火交易當然不可能出自良好的動機和正義的目的。處於「中位」地位的洋商,不僅向義軍出售軍火,還向清軍出售,他們坐地起價,從中牟取巨額利潤。

在太平天國與滿清的交戰過程中,很多洋商更是冒險從事軍火貿易,向太平軍大售軍火,賺取十倍的高額回報。在這些洋商中,有普通的「個體戶(外國無業游民)」,有財力雄厚的大洋行,甚至還有駐滬的外交人員(美國旗昌洋行商人兼駐滬副領事柯寧翰)。可見暴利之下,有多少人會為之驅使。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想搞到槍枝就並不是多困難的事情。但要起事,需要的就不是少量的武器彈葯,這在購買、運輸、囤積上便有了很大的難度,也極易暴露。

所以,陳文強采取的是多渠道、多辦法、多批次、多目標的方式、方法。有螞蟻搬家式的,有撒網多方采購再慢慢集中的,也有大批量用遠洋輪船直航運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