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領袖的鼓舞,倒孫後果(2 / 2)

「革命既是破壞。也是建設。而破壞容易,建設卻是千難萬難。而對於建設,我們是缺乏經驗,缺乏人才的,這一我們得承認,必須得承認……」

「這是本會搜集的本國和各國的資料。大家仔細看一下,對比一下數據。便能看出差距有多大。這么大的差距是只推翻清廷便能追趕上的……」

會議的主題並不是一下子便涉及的,宋復華首先是從戰略的角度來闡述根據地的作用,以及革命的大致階段。同時,也解釋了為何革命軍不是長驅直入,而是持穩發展的思路和意義。

眼下的形勢雖然很好,但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大。

從人力上看,無論是軍事人才,還是政治、經濟、社會事務上的人才,都是缺乏的,更沒有什么實踐的經驗。想要治理好一地,甚至一個國家,就必須耐下心來,培養、積蓄各種人才,信得過的人才。

從財政上看,復興會現在已經是支撐的極限,沒有一舉而使革命成功的物質基礎,盲目行動只能是後繼乏力,招致失敗。

再從全國的形勢來看,清廷預備立憲確實使很多國人認為不一定非要暴力革命才能使國家走向富強。在滿清失卻人心之前,革命也缺乏足夠的社會基礎。

綜合分析之下,靜心發展、等待時機、厚積薄發才是最佳的選擇。從中國講到外國,也讓與會人員充分了解本國與列強國家的差距,清醒地認識到革命的道路是任重而道遠,革命更是復雜的綜合性工作,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至於革命軍下一步的行動方向,宋復華認真聽取了在座人員的分析和建議,並沒有馬上做出決定。而且,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其他政務上,重大事情的處理連宋復華也不能夠擅專。

沒錯,領袖是領袖,可不是能夠獨斷專行、大權獨攬的存在。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如果再造就出一個*,那又意義何在呢?

復興會的組織章程上早已有名文規定,重大問題是三執委多數決議制。也就是說,宋復華只有一票的權利。其他兩位執委,陳文強和吳祿貞與他的權利是一樣的。

「對於軍事,我是外行,還要征求吳執委的意見。」宋復華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又涉及到巨量的物資輸送,還要看陳執委的意思。這樣,大家暢所欲言,把意見和建議都說出來,形成幾條決議,再由我和陳、吳二位執委最後商定。」

「宋先生雖是領袖,卻還虛懷若谷,實在是令人欽佩。」龍濟光並不熟悉復興會具體的章程規定,終於得了空子,插嘴恭維道。

宋復華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執委會是復興會的最高決策機構,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宋某雖被公推為首腦,亦不可獨斷專行。本會既志在推翻*,實行民主,自然不能使一人大權獨攬、行*之實。民主,集體智慧,龍司令慢慢就會明白這些的重要。而參謀部、總參謀部的設立,也是如此。」

龍濟光似懂非懂,陸榮廷卻比較狡猾,不輕易開口。但兩人的心態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從起初的被逼無奈,到現在覺得前途也有些希望。

人嘛,趨利避害是本能,投靠勝利者一邊也無可厚非。堅定的革命者迎難而上,自然不在此列。但類似龍濟光、陸榮廷這樣的思維,卻也因為革命軍的大勝而在光復區的民眾中盛行起來。

革命軍初起之時,民眾中觀望的多,大勝之後呢,參加者便積極起來。道理很簡單,希望的力量,前景的樂觀。

會議幾乎開了一天的時間,諸如軍區劃分、軍政分離、政務管理、經濟經營等問題都一一落實下來,根據地的運行機制和諸項政策從此走上了正軌。

顯然,宋復華的到來使很多問題都得以解決,從這方面來看,他在此坐鎮還是很有道理的。

而就在宋復華用實際行動洗清了「遠距離革命家」的指責和批評時,另一個革命團體同盟會卻又掀起了一場反孫運動,一些人甚至主張「革命之前必須先革革命黨之命」。

反孫派攻擊北辰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批評北辰近似於獨裁的領導作風,說他「辦事近於專橫,常令人難堪」;第二則是批評他不公開革命經費的使用情況,不少人懷疑孫他將革命經費挪作私用。

同時,安慶起義的失敗,陶成章海外籌款的不順,也使同盟會與光復會的矛盾公開化。陶成章積極倒孫,遂有《孫文罪狀》一文橫空出世。

對此,北辰非常憤怒,首先斷絕了對由章炳麟擔任主筆的《民報》的財務支持,「……或無復音,或言南洋疲極,空無一錢,有時亦以虛言羈縻,謂當挾五六千金來東(相)助,到期則又飾以他語,先後所寄,只銀圓三百而已……」

然後,北辰以胡漢民、汪精衛這哥兒倆為班底,把南洋的同盟會統統改組,同盟會不要了,另行成立一個「中華革命黨」。

如此一來,南洋同盟會的分支已經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同盟會總部,各地同盟會有事情要向南洋分支的胡漢民報告,東京同盟會已經是名存實亡。(未完待續)

</d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