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風風火火來改革(1 / 2)

.

清鄉委員會總辦,廣東省警察總辦,粵漢鐵路總辦兼鐵路巡警總辦,廣東新軍督辦,廣東鹽運使,厘物局總辦、鑄錢局總辦,廣東制造局會辦廣東兵工廠,布政使司左參政從三品,廣東省肅政廉訪使,黃埔總辦主管黃埔水、魚雷局、船局和廣東水師學堂。.

身兼十數職,或者還不止,還沒有算上在湖廣兼任的職務。陳文強對此並不是如何喜悅,有賺錢的差事,花錢的差事卻是更多。新軍編練是大頭,制造局、機器局的改造、擴建也是吞錢的窟窿,還有清鄉剿匪、擴充警察、巡視海疆等花費,以及對西南戰事的物資、軍餉的部分供應。

雖然在外人看起來繁復而耗資巨大,但陳文強還是充滿了信心。特別是對革命軍的這次巨量補給後,短期內不會再有沉重負擔,工廠的三分之二產能也轉為民用生產制造,更大地創造效益。

而陳文強的產業之所以能夠興旺發展,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科學管理、人盡其才、效率高、獎懲分明。不用和那些官辦或官督商辦的工廠企業比,就是國內的民營企業,也沒有哪個能把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運用得如此嫻熟和全面。

所謂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從陳文強的官職來看,兼有布政使衙門和臬司衙門的差使,雖然不是一把手,但依陳文強的實力,即便他擅權獨攬,也幾乎無人制得住他。盡管他處事圓滑,並不輕易開罪所謂的上官,可不表示他會象張人駿所建議的那樣隱忍窩屈。

清末,中央威權不斷削弱,地方督撫的權力很大,但握有兵權的將領更令督撫看重且不敢開罪。比如歷史上的水師提督李准,握有二十個巡防營的兵力,竟敢與總督張鳴歧分庭抗禮,直到張鳴歧調來龍濟光。分了李准的兵權。

雖然陳文強手中的武力現在只有警察,但擴充和裝備後實力也不可低估,而且陸路提督吳祿貞是他的死黨,在廣東還真沒什么人能夠撼動他。如果真的需要。陳文強也不憚於露出強霸的面目。

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招攬,陳文強手下可謂是人才濟濟,很多事情都不用他親歷親為,只要安排下去,差不多就能辦得妥當。

首先是廣東制造局石井兵工廠的搬遷。陳文強借口廣東無鐵礦、無煉鋼廠,把機器、設備和工人技師都遷往瓊州,與崖州兵工廠合並。

廣東兵工廠建於1874年,後改名廣東槍彈局,又稱石井兵工廠。張之d調任湖廣總督後,該批機器遂運往湖北漢陽, 成為湖北槍炮廠。1896年槍彈廠改稱廣東制造西局,又稱稱槍彈廠石井新廠,下設槍廠。

到了1905年,因為原廠只能仿造單響毛瑟。半用人工,每日僅出槍五枝,岑春煊遂奏請擴充制造,移建新廠於清遠縣大有村。並向德商信義、禮和兩洋行新購機器,其中有可造六密里五口徑1898式5響毛瑟無煙快槍二十五枝之新式造槍機,及每日能造無煙彈25,000顆之造彈機,大小共計四百余具,共六十七萬余兩。又訂克虜伯格魯森廠每日出葯三百磅之制造棉花葯,轉造無煙葯各種機件共十四萬兩,已訂合同簽字。

這是外藩先斬後奏。突然想到要和朝廷提一下,不料卻碰了個大釘子。因前四川,湖南兩省上年均奏請購機建廠,由政務處駁令緩辦。練兵處正在計劃於全國兵隊所需之處,建北,中,南三廠,不再由各省自行其事,由陸軍部統一辦理。

一九零六年。岑春煊請以新機擴充舊廠。因新機已付款購定,並陸續運到。朝廷經過商議,由練兵處擬准廣東以新機擴充舊廠。

隨後,在廣東番禺石井制造西局旁購地, 擴充舊廠成立制造軍械廠,後改名廣東兵工廠。以舊制造西局之槍彈廠改建為黑葯廠,炮械廠改建為機器廠,復建立槍廠及無煙彈廠。並在南海縣屬濱江口地方,另建無煙火葯廠。

雖然幾經波折,廣東兵工廠的經營卻並不見大的起色。起初,不僅設備購自德國,甚至連彈頭、彈殼銅坯均需進口;步槍的槍管,也是從外國買回毛坯,再行鑽孔加工膛線。到了後期,雖然停止進口槍管毛坯,但仍需進口制槍鋼材。因為廣東省內一直沒有鋼鐵工業,如果買不到外國原料,就只能停產。

而且,廣東兵工廠雖然仿造成功德國1904年式毛瑟步槍, 稱之為光緒三十三年六米厘八新式五響無煙快槍。但手工化程度嚴重,每日只能出槍二十余枝。再者,兵工廠的規模尚稱齊整,然而住屋多廠房少,槍彈兩廠空氣不甚流通,夏間暑氣蒸灼,各匠之病不到工者十之四五。制造軍械的原料,也大多來自外洋,因此產品價格昂貴,造不如買倒是很契合。

改造、整合,陳文強對廣東兵工廠的機器設備還算滿意,畢竟是新購置的,沒有什么大毛病。而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兵工廠的匠目,也就是技術骨干。其中曾赴德見習制造工藝三個月這三個月的見習是以購買德國機器為條件的的留洋技工更是為陳文強所看重,不惜重金予以挽留。

把廣東兵工廠搬遷至瓊州,無疑使陳文強完全控制了軍火的生產和供給,而輔以科學管理後,創造效益也將是很快便能見到的事實。

搬遷兵工廠的同時,陳文強將兵工廠的數處土地發賣,又籌資兩萬元,投入黃埔船局,除剛剛大修並建成的三座石船塢外,再新建兩座大型水泥船塢,並擴建碼頭;又整修機械,聘請技師,重開維修、造船等業務。

其實,陳文強接手黃埔船局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柯拜、錄順兩座石船塢經修理後可供兩艘千噸級輪船同時入塢,也可合供一艘五千噸的輪船進塢修理,但隨著輪船尺度和噸位的迅速增大,三百英尺以下的船塢,已不能滿足需要。所以,陳文強與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合作。對船廠進行改建、擴建,並從香港招收華籍技工,首先開始制造兩艘三千噸級商用輪船。

為什么不造軍艦而是商用輪船,而且擴建船塢以修船為要。自然是關系到錢的問題。商用輪船是聯合航運公司下的定單,修船也是馬上能見到收益的,造軍艦那就是白扔給廣東水師了,官府哪有錢給陳文強。

現在陳文強把黃埔船局、水雷局、魚雷局全部收到手中,兩艘三千噸級的商用輪船也出廠一艘。另一艘再有月余也能下水試航,賺到的錢已經夠這三個局一年的維持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