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先國家後政治(1 / 2)

.

從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到庚子事變後的新政改革,晚清的政局形成了新老兩大既得利益集團的爭斗。

所謂老的既得利益集團,是以滿清貴族為主。他們是這個政權的領導力量。在改革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未直接得到「效用」的增量部分,卻被稀釋了曾經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壟斷地位。

因此,他們往往成為改革、尤其政改的阻力。這種反對,盡管會打著意識形態的旗幟祖宗家法、中體西用之類,但其實只是出於利益擔憂及心態失落。總的來說,這個集團希望的是經濟改革大躍進、政治改革慢慢行。

而新的既得利益集團,則以在洋務運動中崛起的漢族官僚及掌握新型企業的地方士紳們為主,這些人是晚清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隨著經濟地位的不斷上升,他們希望獲得政治上更大的發言權,因此成為憲政大躍進的主力。同樣,這種熱情,與其說是基於政治理念,不如說是基於利益的考量。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新的既得利益集團沒有執政者的當家包袱和維穩顧慮,更希望的是變動,甚至不惜政局波動,經常以民意為憑借與老集團及政府相抗衡。

在歷史上,恰恰是這兩股勢力的纏斗,導致清政府的控制力日益衰弱,最後瓦解。

而陳文強呢,他現在不僅僅是新的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還是革命黨的領導人之一。這聽起來有些令人難以置信,但在陳文強的思維來看,改革與革命可是很相近的,關鍵在於一個度,並不是水火不容的兩派。在某種形勢下,兩派是可以合作,可以融合的。

所以,憲政派不是陳文強的敵人,他也樂於盡力為壯大憲政派的實力做出貢獻。而憲政派的實力越強。越能對清廷形成倒逼,從而引起憲政派對清廷的不滿。

腐朽無能的官僚體制既無法進行大刀闊斧、勇士斷臂的改革,又不甘以更大尺度的讓權、放權爭取新的利益集團的擁護。不改革等死,亂改革找死。滿清在這個死結中基本是無葯可救。

而陳文強更傾向於用革命推翻滿清的思維,實在是因為滿清在外交上的軟弱和屈辱。只是是洋人,似乎都可以通過恫嚇威脅來取得利益,使清廷退讓妥協。

所以,對澳葡開戰並不是陳文強的莽撞和沖動。而是有著別人所難以理解的籌劃。同時,也是給自己打上強勢這個標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或者是扶持。

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陳文強不介意被利用。如果一個人連被利用的價值都沒有,那豈不是無能又無用的存在

「列強環伺,國脈如絲,我黨若於外患之時力持鎮靜,使政府得以全力對外,則可證我黨之真正宗旨。之愛國赤誠。我黨反對政府,非有惡於其人,而有不足於其政;雖欲大革其政,而不敢有危於國。矢心如此,自信可告國人,可卓立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