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驚雷,風起雲涌(1 / 2)

.

<dv ss="k"></dv><dv ss="d250f"><sr>ds_d_x();</sr></dv>

<dv ss="k2"></dv><dv ss="d250r"><sr>ds_d2_x();</sr></dv>第一,永遠總是讓人印象深刻,於是什么創、倡、義等等,往往得到人們異乎尋常的重視和欽佩。而這獲得第一的人或人們,往往也就有了一種居高臨下、目無余子的態度和想法。

於是,陳文強特意選定了廣州這個中國最南端的大城市,來進行義之舉。不是為了爭這個名,而是不想多出些什么義元勛,驕兵悍將而已。

再者,湖北靠近北方,如果義定在那里,政治意義就非比尋常。一旦有了義之名,為了顧及政治影響,即便是實力不濟,復興會也多半要調集人馬與北洋強軍硬以保衛義之地,而這樣做有些得不償失。

現在的情況要比歷史上辛亥革命時強得太多,雖然起義提前了將近兩年,但幾年來所做的各項准備可說是非常充分的。而湖北武昌的地位也因為廣州義而降低了很多,即便萬不得已時暫時放棄,影響也不是很大。

但革命軍還是決定在這里與北洋軍打一仗,一來展示一下力量,不讓北洋軍小看了革命軍;二來也是采取一種進取的姿態,借以檢驗一下廣州軍政府的號召力;三呢,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以借路增援武昌的名義,逼迫江西、貴州、四川盡快表明態度。

特別是湖南,作為西南五省的門戶,最好是在復興會的實際控制下,才比較牢靠。盡管湖南會黨人數眾多,分布極廣,山堂林立,派系復雜,但陳文強控制著警察和新軍,已經提前進行了一些打擊。再有後續軍隊的進入和咨議局的配合,穩定是很有把握的。

可以預見,革命動之後,貴州、四川等省也必將是一片混亂,但目前。革命軍可不敢隨便將有限的軍隊全投入到這些革命基礎薄弱的省份當中。

貪多嚼不爛,搶地盤也要考慮自己的消化能力。底子太薄,人民太窮,滿清可以橫征暴斂。不顧百姓死活,可軍政府不能,它必須向世人展示出新的面貌,否則,革命又有何意義?

「號外。號外,中華革命軍起事,光復廣州」

「兩廣總督袁樹勛與水師提督李准反正,並辭去清廷職務,宣布支持革命」

「廣東軍政府成立,通電宣布廣東獨立」

「號外,號外,長沙光復,湖南咨議局議長譚延闓就任湖南軍政府民政總長,宣布湖南獨立。 看支持革命。」

「武昌光復,混成協易幟革命,混成協協統黎元洪就任革命軍總參謀長,宣布支持革命。」

「號外,號外,武昌光復,湖北咨議局議長湯化龍就任湖北軍政府民政總長,宣布湖北獨立,支持革命。」

電報局一解禁,各地光復的消息便在報紙上刊登。隨後迅向全國各地傳播。所到之處,就象刮起了一陣巨大的風暴。

計劃早已經制定完畢,組織嚴密的復興會就象一架上足條的精密機器般全力開動起來。由於重鎮名城的6續光復,各省6續宣布獨立。每個人都被勝利的喜悅激出了全身的干勁,將幾年來積攢的精力全部揮出來。

上海南市的大操場上,商團武裝正在訓練,團員們喊聲震天。

「咸為英俊青年,厥志純潔,不甘優游泄沓。且料革命終必有日實現,而願於此稍盡國民之天職焉。」感嘆了一句,李城收目光,從窗前走桌案,示意李燮和開始講解行動計劃。

「南市警察總局不足為慮,總辦徐漢章已經答應保持中立,維持治安,決不與我們為敵,況且他手下那些警察也根本沒有什么戰斗力。」李燮和指著地圖分析道「商團公會已經取得一致意見,以南市救火聯合會鍾樓鳴鍾九響為號,即派團員分段出防,以安閭閻。所以,現在重是在高昌廟制造局,此為軍火制產地,平日常儲大批槍炮,苟能占有,則上海大局不難底定。」

李城了頭,用手指在高昌廟位置上重重指了指,說道「待到廣州援軍到達,就以我們的武裝為主力,組織敢死隊乘局中工人放工之際,一擁入局,打他們個措手不及。另外,還要有備用方案,如果此計不遂,馬上就能轉換布署,不致延誤時間。對了,還有上海關道和上海縣衙門,上海關道里可是有不少銀子的,文強可是反復叮囑呢!」

「我已經實地堪察過制造局了。」李燮和咬著牙說道「如果攻不下,就派人繞至局後,逾垣而入,舉火焚廠,守者見局內火起,必然驚亂無斗志,我們則可長驅而入。至於上海關道和上海衙門,只需分出一二百士兵就能輕松拿下。」

「底定上海,會攻南京,則大勢定矣。」李城感嘆著。

光復廣州,連帶長沙、武昌,只是計劃中的第一步,只有連續性的行動才能讓清廷顧此失彼,才能激起全國性的反應。

連番的震動,使原本一潭死水般的滿清一下子變得沸騰起來。

晴朗的天空只是持續了短暫的一刻,地平線上又漫過來一片輕霧,霧迅濃重起來,象一層層灰色的棉絮罩在頭上,一場更大的暴風雪眼看著就要來了。

北京,滿清的國都。幾經風雨,改朝換代,滄桑巨變,只有那斑駁的城牆默默地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冷漠地看著眼下這個行將倒塌滿清王朝在風暴中戰栗。

廣州光復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北京城,現在長沙、武昌也被革命軍占領了,下一個該換成哪里了?消息傳播的如此迅,一方面是復興會的推波助瀾,一方面也與滿清新政有關。

當年沈藎被杖斃,章太炎進了監獄,然後清政府對於報人就沒什么好辦法了。隨著清政府對報業的管制越來越松,報紙越辦越多,一直把報紙辦到了天子腳下。

北京城里,很有名、很激進的國風日報就是復興會辦的,而各種小報就更不勝枚舉了。那個時候辦報紙的人,都是從寫稿,采新聞。編輯,印刷,行一把抓。窮,雇不起人。所有的事都包辦了。實在采不到新聞,就自己編「獨家電訊」,再不就連夜通宵趕一篇稿子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