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巧舌如簧(1 / 2)

.

<dv ss="k"></dv><dv ss="d250f"><sr>ds_d_x();</sr></dv>

<dv ss="k2"></dv><dv ss="d250r"><sr>ds_d2_x();</sr></dv>塔夫脫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政府部門工作,他曾先後任州法院和聯邦法院的法官,他曾是司法部的一名律師,他還曾經是菲律賓的執政官。

然而,問題是,塔夫脫自己並不想當總統,他想當的是首席**官,但聯邦最高法院並不能馬上就產生首席**官。同時,他的妻子、他的兄弟,還有他的好朋友西奧多.羅斯福都敦促他參加總統競選。

所以,他同意接受共和黨提名他為1908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當他獲得共和黨提名後,他說「羅斯福先生開啟了改革之路,我的任務就是要很好地完成他的使命。」

這次總統大選並不怎么激動人心。威廉.霍華德.塔夫脫不喜歡競選活動,他很胖,他不願意旅行。羅斯福敦促他以更大的激情參加競選,「勇猛,老伙計,」羅斯福對他說「讓人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你,讓他們知道你所擁有的紳士風范和你的友善,這個社會從來不會存在一旦需要就是一名良好的斗士的人。」在羅斯福的幫助和大力支持下,塔夫脫在選舉日那天獲得了巨大的勝利。

在塔夫脫宣誓就任總統後幾周,羅斯福出國開始了長達一年的海外旅行,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非洲打獵。塔夫脫總統給他寫信,向他的好朋友告別,他承諾要盡全力當好總統,但他也承認他不可能做得像羅斯福那樣好。事實上,塔夫脫說,當人們稱他為「總統先生」時,他都感到很驚訝,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他都會頭看看羅斯福是否在旁邊。

毫無疑問。塔夫脫治理國家和羅斯福是有很大不同的。塔夫脫認為,總統不應該對國會的行為干涉太多,他信奉法律是最高權威,哪怕法律本身還不完善。一些支持羅斯福的國會議員反對塔夫脫,他們說,塔夫脫對保守派太過友好了。他們還說他向一些特殊利益集團投降了。就其自身而言,塔夫脫的確不喜歡激進派,他認為這些人太過於情緒化和容易走極端。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思路和做事的方法,盡管羅斯福說塔夫脫是「全國最適合當總統的人」,並對他寄予厚望,但塔夫脫不是羅斯福,塔夫脫因循守舊,不善辭令,不具備控制共和黨的能力。不能圓滑地調和黨內互相敵對的派別;他缺乏政治手腕,不會巧妙地掩蓋同壟斷資本家之間的密切關系,而是推行一系列**裸的極端、保守政策;他缺乏政治敏感,他所具備的只是一位做事認真的法官的能力;他沒有獨立的思想和政治路線,雖然完全聽命於前總統的老套套,但他缺乏老羅斯福的才干。

在對外政策方面,象老羅斯福一樣,塔夫脫有雄心。有計劃地擴大美國在國外的影響。在國務卿菲蘭德諾克斯的幫助下,他以「金元」代替了「槍彈」。這就是「金元外交」。但有時也是金元、槍彈交替使用。塔夫脫鼓勵美國銀行家和企業家到國外去投資。政府為在國外創辦事業的企業家們提供貸款,所有這些為美國的商品出口開辟了市場。

陳文強早期訪美時曾與羅斯福建立了良好的個人關系,作為羅斯福推上台的繼任者,塔夫脫也希望能夠延續這種友誼。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實在有著投資的巨大前景。而且先期對中國的善意表示,也確實收到了很好的報。隨著中國政府越來越牢固地掌握地方。美國企業家能夠拓展的范圍也越來越大。

其中最活躍的便是有著美國海軍支持的伯利恆鋼鐵集團公司,不僅得到了在海南建造軍港的合同,更在多家新近興建的鋼鐵廠投入了巨資。而美孚石油公司也不甘落後,已經與中國簽訂了合作開發西北石油天然氣的意向合同。

羅斯福總統施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國,特別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對。所以塔夫脫提出「用金元代替槍彈」,他們主張運用外交政策推動和保護美國銀行家的海外投資,特別是對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和中國擴大投資,在這些地區排擠和取代其他帝國主義國家。

雖然對於吸引國外投資,中國政府是很歡迎的,但陳文強對於列強的資本滲透還是有所警惕的。在他的主持下,中國政府正在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防范這種無形的、隱蔽的風險。而且為了避免其他列強的干涉,中國政府獲取的貸款也盡量以別的面目出現。比如讓貸款的性質由國家變為商業或個人,由軍事變為文教和民生。

「美國對於大洋彼岸的姊妹共和國,是充滿了善意的,也是異常期待它的強盛和崛起。」塔夫脫肥胖的身軀將椅子填得滿滿,面帶笑容地說道「特別是在對中貴國的國際承認上,引起了很多國家的不滿。」

「對此,我代表中國政府向總統先生表示感謝。 」陳文強微微低頭表示感謝,說道「對於美國的國際友誼和無私幫助,中國人民會牢牢記在心里。希望中美兩國在以後的交往中,更加加深這種友好合作,親密無間的關系。」

「國務卿先生,貴國剛剛得到了對俄國的勝利,這真是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塔夫脫看起來很高興,確實,這其中也有美國的功勞,而且美國商人可以進入中國的西北,拓展了商品的銷售范圍,算是對其支持中國政府的一種報吧!

「俄國只是暫時退卻,我國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特別是東鄰的日本,等到他喘息過來,將是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陳文強很巧妙地將話題轉向了美國的潛在敵人日本。

日美矛盾的起源與兩國所制定的針對亞太地區的國策「大陸政策」和「門戶開放」政策有著直接的關系。「大陸政策」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其統治階級主張向海外擴張的產物,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奪取別國的領土,其順序是先侵略朝鮮,再吞並中國,以中國為基地進一步侵占整個亞洲。然後再征服世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以公平競爭為原則、利用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來占領中國市場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市場。「門戶開放」政策是反對列強利用各自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來對美國的商品和資本進行排斥。

而直到1910年,美國的對日戰爭計劃與日本的對美戰爭計劃都是大同小異的,即都以日本突然偷襲菲律賓的海軍基地開始,以美國艦隊在遠東水域與日本艦隊進行最後決戰為結束。

但是從雙方的士氣看,美國無疑遜於日本。畢竟日本在只有六艘戰列艦的情況下就肆無忌憚地對擁有十五艘戰列艦的俄國發動了進攻。因此美國不止一次做出了最壞的設想日本在太平洋沿岸登陸,占領加利福尼亞和華盛頓各州。羅斯福總統甚至在日美關系最緊張的時候下令遠東艦隊全部撤本土,並敦促財政部長將儲存於舊金山的國家儲備黃金轉移到丹佛。

再後來,受海軍部的委托,海軍軍事學院對日本的戰爭潛力、動員和兵力投放能力進行了詳細研究,完成了代號「橙色計劃」的對日作戰方案。其中的一個設想是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國家為了阻止日本獨霸亞洲的政策,將在東亞大陸上的戰爭中阻止日本。但是日英同盟和日俄協定使得美國在大陸上只能找到中國這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