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丨各算其能(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700 字 2021-01-14

「三年之內,就只讀這些書嗎」皇帝語氣有些不悅;「我既是天子,便當了解朝廷官員,天下百姓。尋常政事,我也當一一過目,以備臨事。若連這些都不識得」

「陛下每日里引見大臣,自有郎官唱贊姓名,這些東西」王允停頓了下,復又說道:「有尚書台輔佐,陛下若要看,等這幾日朝中事情不忙了,臣再使尚書撿選往日詔書律令,供陛下查閱。」

皇帝沉默了,臉上的笑容頓時收斂了半分,口出誅心之言:「這是王司徒的意思,還是所有朝臣的意思」

「這只是臣的愚見,還請陛下恕罪。」王允面對皇帝不善的語氣,毅然頂撞,倒是比楊琦還要顯得剛直。

王斌聽這話尚未有知,但在楊琦耳朵里,這哪里是在爭論學有所成的時限,這是在爭論皇帝應該親政掌權的時間

三年之後,皇帝十五歲元服加冠,這是漢代許多皇帝親政的最低年齡。

但皇帝明顯不願意苦等三年。

見兩人話語越來越直白,甚至帶了些火葯味,楊琦與王斌雙雙離席,跪伏在地,似是提醒皇帝,又似是應和王允般叫道:「陛下」

皇帝看了眼楊琦二人,又看了眼王允,強壓怒火:「讀書宜早不宜遲,黃門侍郎張昶善書,我欲讓他教習文字,先學學簡單的東西,等以後朝局安定了,再議論延請名師的事。」

見皇帝服軟,王允不敢放松警惕,黃門侍郎張昶的父親是名將張奐,董卓非常仰慕他,曾給張奐百匹縑布,以示交好,卻不被張奐接納,待張奐故去後,董卓寬愛其後人,故征辟張昶為黃門侍郎。王允不知皇帝拉攏一個董卓親近的人物是何居心,出於自己的考慮,還是進言道:「臣亦聞黃門侍郎鍾繇尤善楷書,可與張昶一同教習陛下識字。」

皇帝點點頭:「且都由你。」

又道:「下次朝會,尚書台可曾議好是何時」

王允面色如常,表現的很淡然,對皇帝跳躍性的轉移話題,他不答反問道:「敢問陛下,何故有此一說」

「我大病初愈,自當傳百官朝賀,事關乎己,難道不該一問嗎」皇帝目光灼灼,直視王允,王允不敢對視,低下頭以示禮讓。

他心中暗忖,皇帝突然關心朝賀,意有所指,看來楊琦今早所言不假。王允在來時路上已經想通了皇帝的打算,無非是借董卓伏法,公卿惶惶之時出來安定朝局,奪權親政。這個打算完全有礙於王允的計劃,王允勢必要阻止,雖然阻止的結果是引起皇帝的不快,但在王允看來,小皇帝的不快實在算不得什么。霍光不還讓宣帝如芒在背呢,宣帝對霍光做什么了嗎

有前車之鑒,王允並不怕皇帝會做什么。他只要挨過這段關鍵時期,掌握朝政後,一個無依無靠的皇帝又能奈他何屆時整個天下都將按他設想的走,變法改革,像霍光一樣輔佐幼帝,讓大漢重歸治世,而皇帝,只需垂衣拱手就好了。

這是他平生所願,為了這個宏願,他既可以不畏強權,引頸抗辯,也可以虛與委蛇,屈身折服:「群臣朝賀,是要安天下人之心,以解臣民憂慮之念,故臣與尚書台商議,宜早不宜遲,太史令王立占卜觀星,說兩天之後最為適宜。至於延請大儒教授陛下,茲事體大,還請寬限數日,容臣等商榷擇選後再行不晚。」

「最晚要什么時候」皇帝似乎對延請師父一事很上心,追問道。

王允考慮了一下,回道:「最早下次常朝,便可商議此事。」

兩方各有打算,心照不宣之下二者達成一致。皇帝得到了他想要的,自然也要做出承諾:「好,這兩天讓太醫令給我好生調理身子,沒什么事,就不用讓外臣來覲見,一切等朝會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