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653 字 2021-01-14

待蓋順站起身來,皇帝方才細細打量著對方。

只見蓋順身長八尺,約摸二十出頭的年紀,面白無須,長得孔武有力,有點羅圈腿,似乎是經常騎馬的緣故。這副身板立在寬闊的宣室殿中,也猶如原野上的大樹引人注目。

皇帝有意拉近君臣關系,出口問道:「你說你叫蓋順,可有字」

「家父曾賜字正言。」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個字起的好啊。」皇帝誇贊了一句,突然說道;「先皇嘗言爾父,道:恨見君晚。如今你我相遇,我卻以為所見是時,見君不晚。正言以為呢」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年輕人,豈會甘願一直做個看守宮門的司馬如今皇帝明顯是記掛著先父對朝廷的功績,想要施恩於他,蓋順豈能不抓緊機會只是他早先答應了先父舊部士孫瑞的請托,參與了司徒王允的密謀,此時皇帝突然尋他,沒准還跟這件事有關聯。事關重大,他不敢為了自己的前途而耽誤了所有人的命運,所以面對皇帝的籠絡,他極為小心的措辭,盡可能的委婉。

「太公古稀之年才遇文王,照樣成就周朝八百年基業。若是得見明主,為其所用,何時都不算晚,又何必爭那一朝一夕」

皇帝很好奇蓋順的反應,按常理說,蓋順晉升無門,又是忠臣之後,在聽到皇帝如此直白的拉攏後仍能不為所動,要么是不相信皇帝能給蓋順想要的,要么就是皇帝能給的,別人也能給。

想到這里,他似乎明白一些脈絡了,本來對於歷史上的王允誅董,皇帝只知道王允、呂布和董卓這三個當事人,可經過這么些天的觀察,他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要知道董卓身為朝廷重臣,手握重兵,要想除掉董卓,絕不僅僅只是刺殺掉就完事的。在刺殺前如何團結各方,在刺殺後如何迅速穩定朝局,安撫軍心,王允背後一定是有一個密謀團隊來替他出謀劃策,完善刺殺計劃。

在其中,尚書仆射士孫瑞、尚書楊瓚、侍中楊琦、司隸校尉黃琬等人都是他的盟友和謀主,在對抗董卓的問題上,王允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可謂是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這樣一個龐然的刺董團隊,所定下的計劃自然是萬無一失的。借楊琦之口和自己的猜測,王允最早會在今晚讓輪值宿於尚書台的士孫瑞與楊瓚撰寫討董詔書,然後連夜送交呂布手中,明日一早董卓將入宮慶賀皇帝病愈,在董卓入宮的路上,必然是埋伏重兵。而如果想要事先埋伏兵馬,就必須要得到守衛那個宮門的司馬全力配合,而董卓明天入宮要走的宮門,正是蓋順負責的北宮門

皇帝頓時對蓋順沒有多大期望了,但他不肯輕易放棄,他厲聲道:「蓋順,你是朕的臣子,還是王允的臣子」

蓋順聽了大驚失色,趕緊伏在地上戰戰兢兢地說道:「陛下何出此言臣自然是陛下的臣子。」

為了威壓蓋順,皇帝特意用上了撰寫詔書時才會使用的自稱:「既然是朕的臣子,又何故聽命王允,謀害朝中大臣」

皇帝這話在蓋順耳中簡直是顛倒黑白,是非不分,他忍不住反駁道:「董卓專擅朝政,濫殺臣民,王司徒替陛下伸張,誅殺董賊,何錯之有」

話一說出口,蓋順臉色便登時變得煞白,他到底是年輕,三言兩語就入了皇帝的套;「果然有這么回事,王司徒未經允許便讓尚書台下詔誅殺大臣,此等行徑,與董卓又有何區別」

見蓋順口拙,一副想為王允辯解又臨時找不到措辭的模樣,皇帝冷笑道:「嘴上說的好聽,是為朕解憂,其實做的還不是爭權奪利那一套,你能參與其中,想必王允是許了你好處的吧你自詡忠臣之後,也不想想這么做又將至朕於何地」

「陛下,事已至此,臣無話可說。只是董卓大逆,不得不除,還請陛下深思」

「我自有決議。」見蓋順已被說得方寸大亂,皇帝如何不知乘勝追擊,就此拿下的道理他做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對蓋順說出了自己的謀劃;「你有所不知,侍中楊琦與尚書楊瓚早已在前日便投效於我,王允等人密謀誅董,雖功在社稷,但矯詔仍是不赦之罪我有意在誅董之後親臨政務,還天下太平,屆時念及王允有功,可既往不咎。爾等忠烈,自當拔擢顯要,助我中興漢室。」

「蓋順,王允能在事後給你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若能跟隨於我,我絕不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