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430 字 2021-01-14

「意思是,陛下在暗示我等上奏,建議陛下立中宮」韋端問道。

「蔡伯喈入獄已有半月,我等為其奔走始終無果,上一次老夫與陛下登臨柏梁台,面受聖訓。知道陛下要出面援救蔡伯喈,非得我等出力不可,看來應該就是立後這個事了。」馬日磾看向韋端,上次皇帝特意下詔舉薦賢能,可謂是投桃於己,這回留宿宋貴人,自然是暗示自己報李於彼了。

當日在台上,兩人並沒有這么開誠布公的談條件,因為真正的政治家從來不會把利益直接放在台面上講,跟西方的政客為了利益公然討價還價相比,委婉、低調、彼此心知肚明是兩千年來中國官僚體系傳下來的默契與潛規則。

十二歲的皇帝想提前親政,非得先立皇後以示自己成年不可,而想要立後,就必須得到一部分臣子們的同意,甚至是要有人主動帶頭請皇帝提前成年親政。

這也是皇帝答應出手援救蔡邕的原因之一,而與馬日磾做出的利益交換,也是馬日磾出於自身考慮,有益無害的一次交換。

就如同商業交易一樣,皇帝安插馬日磾的人手入尚書台,這是讓人驗貨,馬日磾請皇帝立皇後、提前親政,就是預付款,而最後解救蔡邕、罷黜王允,才真正是兩人取得互信之後,只有合伙才能吞下的大生意。

如今皇後的人選中唯有伏、宋兩位貴人,而立場偏向伏貴人的王允有意裝聾作啞、視而不見,那就只有馬日磾挺身而出,為皇帝張目了。

在這個時候,王允同樣在為了如何解決自己有權無名的困境而苦苦思索,正如皇帝親政先成年、成年先成婚的正常流程,王允想要名正言順的輔政,堵住皇帝與其余大臣的口,就必須有一個無可反駁的名義。

孝靈皇帝駕崩時王允尚未成勢,遺詔輔政大臣是不可能了;王允又沒有女兒,當外戚也同樣不可能;最後明眼人都知道剩下給王允的只有一條路了,那就是跟孝元皇帝的老師蕭望之一樣去做輔政大臣。

「當年蕭望之以帝師輔政,威權重於天下,如若子師也能成為帝師,佐帝輔政,哪怕陛下提前親政也無妨,當初孝元皇帝登基時都有二十五歲了,成年親政,也未見黜免蕭望之等輔政臣子。」

在王允家中,司隸校尉黃琬苦口婆心的勸道:「這便是以退為進,請陛下立伏貴人為皇後,提前親政。以此作為交換,便是讓子師你來做帝師,與陛下共理政事。」

見王允端坐著默然不語,一旁的司空淳於嘉也贊同道:「正是,陛下即便聰慧,但到底經驗淺薄,不可能將朝政全部依仗於楊氏他們,這絕非人主所為。是故只要陛下親政,司徒拜為帝師,便可合則兩利,再無嫌隙。」

「沒錯,只要伏貴人為後,其父伏完可為外戚,一如當年外戚史高與帝師蕭望之共同輔政。有孝元皇帝故事在前,朝臣也提不出反對的理由。」黃琬趨近王允身旁,懇切的說道:「司徒,這可是最後的機會,再不決斷,以後恐怕再難有反復之機」

王允思慮許久,終於開口了:「二位所言,老夫如何不知只是外戚梁氏、何氏為禍,殷鑒不遠。如今好不容易閹宦肅清,外戚失勢,朝中唯有我士人獨大,關東諸公在雒陽起事之初難道不都是抱著此念么老夫豈能重蹈外戚前車之覆轍」

黃琬聽了實在是惱恨不已,怎料到了如此關頭,王允還是那么固執剛愎。

索性道不同不相為謀,黃琬也無意再隨王允深陷其中了,他起身怒道:「老夫好言相勸,王子師你屢屢不聽,就准備坐而待亡吧」

「子琰,子琰」淳於嘉急著呼喊道,卻見黃琬頭也不回的拂袖離開,顯然是和王允分道揚鑣了。

淳於嘉回過頭看向王允,語氣里帶著責備:「子師好歹相交一場,你怎么不拉著他」

「一時低頭固然是好,就怕的是一直低頭下去。老夫平生所願,乃是匡濟漢室,要匡濟漢室,務必得革除沉痾,像是外戚、宦官這些過去專權亂政之源,在雒陽就已被根除掉,如今要我將其重新扶立起來,那是妄想。」王允帶著不容置疑的強硬,但任誰都知道他此刻的心情一定因為黃琬的離去而十分沉重。

他聲音低落,喃喃道:「豈能為一時功名富貴,棄我心所守之道」

淳於嘉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