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142 字 2021-01-14

桓典字公雅,家傳尚書,以其書教授潁川,有門徒數百人。為人剛正不阿,不避權貴,曾任御史期間,宦官秉權,桓典執政無所回避。令京城畏憚,由於他常乘驄馬,更有童謠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

當黃巾賊亂四起,桓典奉使督軍滎陽,破賊而還。後來累遷羽林中郎將,與大將軍何進謀議誅宦官有功,特拜御史中丞,賜爵關內侯,錢二十萬,詔拜其從弟桓曄為侍郎。

桓典出身龍亢桓氏,乃帝師專業戶,祖上出過三代帝師,除了沒有出過三公這樣的人物以外,家族聲望甚至可以比肩汝南袁氏。

龍亢桓氏與弘農楊氏素來交好,桓典的曾祖桓郁是名臣楊震的老師,楊震後人、孝靈皇帝老師的楊賜也曾在其祖父桓焉門下就學,已與王允分道揚鑣的、當今司隸校尉黃琬的祖父太尉黃瓊也是桓焉的弟子。

可以說是桓典也如同趙岐一樣,既與關西士族的代表弘農楊氏有很深的羈絆,又與朝中的關東一系的名臣黃琬有香火情。尤其是皇帝在得知黃琬與王允散伙之後,更是抱有了借桓典拉攏黃琬的打算。

王允倒台之後,在朝中的關東士人必然一蹶不振,為了不至於讓關西士人一家獨大,皇帝必須在其中扶植一個領頭的人物來。

這其中司空淳於嘉身上的袁氏烙印太深,不予考慮,而司隸校尉黃琬文武雙全,曾討平寇賊,安定一州,政績為天下表率,又與袁氏等士族交情不深,正是皇帝心中取代王允、制衡馬日磾的最好人選。

挑選帝師這樣的大事,皇帝一道詔旨也未必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有這么多的因素在里面,就連王允都因為趙岐的緣故而表示默認。

趙岐與桓典俱是垂垂老矣,但都恭敬的向皇帝行禮如儀,表示要竭盡所學,讓皇帝在經術上有所成就。

他二人都是宦海沉浮數十年的人精,哪里會不知道這其中的彎彎繞繞,哪怕他們有心想退,其背後也有人不允許他們這么做。

皇帝自然謙虛客氣了一番,他說:「諸公也都知道明天就將在承明殿舉辦一次策問,專以考校朝中公卿及地方舉薦子弟,擇其優越入秘書監。」

三人互看一眼,紛紛點頭,自然知道有這么一回事。

只聽皇帝繼續說道:「能入秘書監者,無不是未來的良臣俊賢,若任其隨我於石渠閣自行翻閱經典,豈不浪費其才是故我想著,等明日確定秘書郎人選之後,便讓他們終日與我一起,在諸公門下聽講受學。」

這本是一道詔令就能解決的事情,可皇帝偏偏要大動干戈,讓人忍不住去想其中深意。

要知道能在趙岐、桓典兩位大儒手下就學,哪怕是公卿子弟,也是一件極為難得的事情。他們二人本來是只教導皇帝,可如今皇帝為了讓那些秘書郎更好的成才,特意請他們連帶著一起傳授學問。

如此恩情,必將讓那些明天選入的秘書郎,尤其是出身寒門的秘書郎對天子感激涕零。

能從臣子間紛雜的人際關系中挑選趙岐與桓典為師,基本上保證任何一方的利益與勢力不至於因此獨大、又能以只言片語而獲得未來親信的人心。

桓典突然覺得,自己除了經術以外,仿佛沒有別的什么能教導這個聰慧天成的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