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729 字 2021-01-14

待法衍奉命離去後,皇帝正獨自思忖著,只聽門外頭有中黃門細聲細氣的稟告:「太尉、司徒求見。」

穆順奉命出去將二人迎了進來,大熱的天,太尉馬日磾居然廣袖深衣,神色自若,而司徒趙謙卻是滿頭的虛汗,喘氣不已。

兩人年紀相仿,只是趙謙常年任職地方,曾親自率軍攻打汝南、白波等地黃巾,也曾奉董卓之命攻打益州牧劉焉。多年征戰早已累垮了趙謙的身子,乃至於年紀大了,舊病纏身,體格沒有馬日磾養尊處優的好。

皇帝打量了兩人的神態,命人將趙謙等人扶到席上安坐,又讓穆順奉上冷飲,取來羽扇扇風。

馬日磾為皇帝的心意所感動,看著皇帝那張稚嫩的臉上表露出與年齡極不相符的穩重,霎時間,他居然覺得本該出現在成人面上的表情出現在一個孩童的臉上,顯得十分妖異。

他被這念頭嚇住了,趕忙定了定神,道:「臣等不負陛下所托,適才已與趙司徒前往蔡邕府上,說明來意,在知道陛下有意讓他續編漢記後,蔡邕感激不已,說是要上表稱謝。」

皇帝說道:「蔡邕才學出眾,又有編撰漢記的經歷,此時讓他續編也無可厚非,只望他謹記齊太史之執簡,晉董狐之直筆的典故,議論人物,要不偏不倚,不得因相惡而污蔑、也不得因相善而修飾。」

馬日磾知道這是皇帝對他的提醒,他謹慎的應了下來。

一旁的趙謙用穆順遞來的縑帛擦了擦汗,緩了口氣,開口道:「據軍報所述,叛軍距長安不過二十里,這幾日長安各處城防皆已安排妥當,不知陛下是否另有廟算示下」

擊敗李傕叛軍,是王允冀圖絕地反擊、凌駕朝堂的最好機遇,只是新豐那一場仗讓王允一敗塗地、鋃鐺入獄。

而對皇帝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他的機遇

如今他面臨著跟王允一樣的處境,贏了,自然沒有話講,從此君威大盛,皇帝在朝中的權力絕對要遠勝於他那便宜老子;若是輸了,雖不至於像王允那樣徹底終結了政治生命,但以後若是還想有如今這樣的權勢,怕也很難做到了。

皇帝緩緩點頭,道:「我不通軍略,城防一事,我相信司徒與車騎將軍的能力。」

趙謙表示不敢,馬日磾適時插話道:「臣以為,朝廷宜派使者前赴李傕軍中,說清利害、曉以大義。彼等只為復仇、求赦而來,如今王允入獄、赦詔已下,彼等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這話正好與皇帝早上跟法正等人的企劃不謀而合,他面上裝作不以為然的樣子,道:「非也,太尉曾說彼等只為董卓的死討個說法,在我看來,這無非是當個幌子。在最初,我還信他們是沒接到赦詔、迫不得已才起事。可直到他們輕易獲勝,便自以為看透了朝廷虛實,此時心里多半想的怕是真的要把控朝廷、制御天下。」

見馬日磾無言以對,皇帝又想起了一事,近日朝廷中屢屢有人提出請皇帝詔關東諸侯領兵勤王的建議,他知道有不少人跟關東豪族暗通款曲,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時機去一一清除掉,此時索性將其定論,免得還有人在這個話題上饒舌:「遠水解不了近渴,關東各地牧守皆在千百里之外,要想解決叛軍,只能靠我們自己。」

馬日磾與趙謙對關東豪族沒有如王允那般的親熱,而且他們也對外兵入朝抱有顧慮,所以對皇帝謹慎的態度都表示贊成。

趙謙當初頗受董卓重用,熟知涼州將校各自的品性,此時接話道:「叛軍之中心思不齊,既有一心謀逆之徒,便定有僥幸求饒之輩。所謂上兵伐謀,將其分化瓦解,不失為一條好計。是故臣以為太尉的意見頗有可取之處,只是朝廷不能全依賴於此,還需要另做准備。」

皇帝這時才拊掌贊同:「說得對,敵有十萬之眾,雖良莠不齊,但好歹也有幾萬可戰之兵。所幸其群龍無首,只因求生而團結一致,如今彼再無性命之虞,正可將其分化拉攏,各個擊破。遣派使者自然是要做的,關鍵在於派誰去,這個人必須既忠於朝廷,有蘇武之才,又能讓李傕等人信服。」

於是商議過後,便以馬日磾的名義讓尚書台擬發詔書,不到半天便有數人自薦。

皇帝親自從中擇選,結果卻無一人得到允准,但他們也不是別無所獲,皇帝雖然沒有任用他們出城為使,但為了嘉獎他們的膽識與操守,特意將他們提拔為光祿大夫或中散大夫,歸光祿勛楊彪直接管轄。

眾多人選無論自薦還是他人薦舉,一概都不符皇帝心意。思來想去,馬日磾覺得除了蔡邕,便再無第二人想了,再加上他也有意提攜蔡邕重返朝堂,此時將其舉薦出來,正中皇帝下懷。

「好,我素知蔡邕忠義有才干,此次出使,他是最好人選。他若是願意為朝廷效命,尚書台可即刻下詔拜為蘭台令史。」蔡邕對漢室的忠誠,皇帝是毫不懷疑的,而且蔡邕在涼州將校中確實很孚人望,讓蔡邕出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蔡邕能說服李傕、郭汜等眾將棄軍入城,便是大功一件。」

君臣詔對,一言一句無不得仔細推敲,聽到皇帝只說棄軍入城,而不是率軍歸降。馬日磾眉眼一突,似乎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沒有做聲,因為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