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604 字 2021-01-14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三略上略

經過一番軟磨硬泡,恩威並施,眾人終於接受了裁軍的詔命。

為了表示朝廷一視同仁的理念,皇帝先是命趙謙公布了北軍、羽林等部的整編方案。

北軍在長安守城一戰中損失最多,一萬北軍只剩下八千多人,尤其是騎兵損失最為慘重。對此皇帝將北軍重新調整,恢復了中壘營的編制,由北軍中候王斌直接統領,每營定額為兩千五百人。

再從荀攸、皇甫酈在馮翊說來助戰的羌胡義從、以及從歸降的叛軍之中,主要是胡軫、楊定等部擇選出精銳忠誠之卒加入北軍,不僅彌補了北軍的損失,還使北軍增加到了一萬五千人的規模。

而總數六千人的羽林、虎賁在此戰中損失了一千余人,皇帝有意將羽林、虎賁的士兵數量跟北軍對等,特意從叛軍之中擇選出七千原雒陽禁軍出身的士兵補充進羽林、虎賁,兩者共湊足一萬二千之數。

趙謙的四千叟兵被其主動交了出來,作為對弘農楊氏的示好,被撥入護羌校尉楊儒麾下。加上楊儒在郿縣等地招募的三千新兵,經過裁汰整編後,兵員調整為五千人,駐守右扶風陳倉縣。

建義中郎將段煨手下萬余人直接裁撤近半,僅留下五千兵馬,駐守華陰。

經過這么一輪裁撤,朝廷手中只有北軍、羽林、虎賁等三支實力強大的軍隊,再加上衛尉手下的三千兵衛,建義中郎將段煨,護羌校尉楊儒等手下兵馬,共計四萬人,其中留守長安的只有三萬人。

朝廷手下兵馬強干,將士一心,又主動裁撤了近兩成的軍隊,董承等人自然不能沒有表示。

十萬叛軍中,除了作戰造成的損耗,還包括三萬多李傕等人沿路裹挾的無辜百姓,至於剩下的六七萬人里,在裁撤了老弱傷病,並擇選出部分當年雒陽的禁軍精銳補充到北軍等處後,還剩下五萬人。

這五萬人里,董承、樊稠、王方等人抱成一團,擁兵四萬,其中有兩萬是董卓當年征討羌胡的原班人馬、嫡系部隊。

董承手下有四萬兵馬,比駐守長安的皇帝手下兵馬還要多出一萬,為了在朝廷、在京畿附近的軍隊中有更大的主動權和優勢,張濟所統率的那剩下的一萬人,就成了關系雙方實力對比的重要因素。

皇帝出於自己的考慮,也有意增強董承在朝中的影響力,別看皇帝如今在朝堂之上幾乎能一言左右局勢,可若是在關乎眾人利害的事情上,比如皇帝意圖開展科舉、改革官制、鹽鐵專賣等一系列針對約束世家豪族的政策,一旦公布出去,必然會獲得所有人的反對。

雖不至於眾叛親離,但足以讓皇帝成為孤家寡人。

對此,就必須要有一個王莽似的人物,替皇帝勇敢擔起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改革重任。

朝中自大將軍何進、常侍張讓等人所各自代表的外戚、宦官勢力滅亡後,便開始出現了以士人當朝,徹底杜絕外戚、宦官干政的主流輿論。董承武人出身,不為士族所看重,皇帝越是有意突出他的外戚身份,越是提拔他,那些士族大臣便會越是敵視他。

只需如同皇帝刻意挑唆王允與馬日磾等人的關系那般,挑唆董承與朝中士大夫的關系,為了實現個人的野心,董承勢必會按皇帝給出的計劃走。

所以董承在皇帝眼中,就是那個改革破局的王莽似的人物,不僅能幫他抵擋幾乎所有的攻訐與暗算,更能代替他向士族下黑手,好讓皇帝看上去顯得超然世外,從而擁有更大的騰挪轉移的空間。

任何一個王朝中的改革行動,無不是皇帝暗中允准,然後由某大臣親自主持。若是改革順利,則國家富強,皇帝與大臣共享盛名。若是改革不順,觸犯利益,那自然是大臣背鍋,而絕無讓皇帝背鍋的道理。

較出名的人物中,范仲淹是如此、王安石也是如此、張居正更是如此。

這是皇帝一開始就有的打算,除了王斌隱隱有所察覺以外,誰都不知道皇帝優待董承的背地里包藏的禍心。

面對董承對張濟屯駐長安的排斥,皇帝假意不允,最後還是裝作不情願似得的做出讓步,命張濟屯駐安定郡,與護羌校尉楊儒防備羌胡。

對於這個決定,賈詡沒有表示什么異議,以他對皇帝城府的了解,在完全可以留下張濟以掣肘董承的情況下,之所以沒有這么做,無非是有別的理由,需要董承在長安附近的軍權上壓過朝廷罷了。

賈詡有心置身事外,在未有看清局勢以及皇帝的打算之前,出於謹慎,他一時還不願牽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