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200 字 2021-01-14

眾人這才松了一口氣,不過新的疑問很快就出現了,既然不是讓他們做博士,那么把他們安插到太學里做什么

若說洞察聖心,放眼整個朝堂也不過賈詡、荀攸、楊琦、士孫瑞等寥寥數人,但若是說既能體悟聖心,又能毫無顧慮應承皇帝的,眼下恐怕就只有一直在積極表現的衛尉趙溫了。

「太學之制,往往是由祭酒主其事,博士傳其學,諸生受其道。」趙溫侃侃而談:「此是以往成例,不知陛下若是有意另開新制,彼等儒生又該授以何職」

歷代皇帝對士人利用太學造勢的行為無不是深惡痛絕、忌憚無比。如今好不容易太學殘破,制度荒廢,任何一個正常的皇帝都不會在這上面輕易點頭,完全可以借口天下未定、戎馬在郊,將重建太學的日期無限延後。

可皇帝偏偏早有定計,不僅敢在這個時候興文教,還敢將太學拿出來做政治交易。鹽鐵主要只涉及到部分產鹽地大族的利益,究其根本,與其他士族毫無關聯;而太學就不一樣了,天下士人誰不想求學為官儒生博士誰不想一呼百諾、傳道杏壇

皇帝抓住了臣子的軟肋,自然無所不利,他贊許的看了趙溫一眼,點頭將自己的預案說了出來。按皇帝的想法,太學首先要與後世的大學一樣,行政與教學分開,太學祭酒與博士等人只負責教學門生、鑽研學術,而太學仆射與學監等人只負責行政管理、監察審批。

二者互不干涉、互不統屬,行政與教學分開,雖然這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學術腐敗和官僚化,但卻能把握住大方向,及時遏制不好的態勢出現。此外,皇帝還打算在太學分五經教學的基礎上引進必修與選修、主修與輔修,推行各種教學內容。

在太學除了學習必要的儒家經書以外,還有由皇帝指定的如汜勝之書、夏小正之類的農書、以及算術、律法之類的書籍當做官方教材來學習。不僅如此,還要將他們納入考核為官的范圍。

對此皇帝的解釋是:「為官者不知農時、不明律法、不通經濟,將何以牧民牧民無術,則倉廩不足,倉廩不足,又談何教化」

桓典抱有不同的看法:「古之大臣,未有不通農術雜科而無以治民者,臣子只需通習經義,布行教化,勸民各安其事。至於治法量刑、勸民農桑,自有胥吏鄉老施為。」

「依你之言,向栩可平黃巾,宋梟能安涼州,他們未有得施所長,皆是孝靈皇帝不知經義之用了」皇帝突然問道。

向栩是孝靈皇帝朝的侍中,通曉經義,曾在黃巾起義時上疏,說只要遣派將領去北邊,向張角等叛軍誦讀孝經,那么叛軍將不戰而潰,束手就擒。

而宋梟則是當時的涼州刺史,面對氣焰熾盛的羌胡叛軍,他不思振奮軍旅,反倒認為涼州屢屢叛亂的緣故是當地人很少學習儒經,還想讓每家每戶抄寫孝經,意圖借此消弭叛亂。

皇帝舉出的這兩個人可謂是只通經書、不善治事的典例,桓典一時語塞,愣在當場。

趙溫權衡了得失以後,立即答道:「桑弘羊賈人之子,乃能治粟富國;張湯起於刑掾吏,而敢奉公孤立。此皆非儒士,卻能使朝廷富強,故臣以為,太學之所授,不應拘於一經,當博覽眾長才是。」

皇帝點頭道:「斯言甚善。」

說完,又收斂起笑容,面無表情的看向在座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