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錢谷本末(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271 字 2021-01-14

「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管子治國

此時張昶已被董承的聲勢給嚇了一跳,不過他也算是有幾分急智的,當即移席站起,小步趨到中庭,對皇帝拜伏道:「臣只想著為朝廷排解憂難,早些定下鑄幣大政、平衡財貨,絕無攬權之意還請陛下睿鑒」

「重鑄五銖,修復錢法,無論是於國、於商、還是於民,皆為一大便宜之政;也是眼下當務之急、刻不容緩的事情。如今收各郡自行鑄幣之權,歸於中央,不僅是為了事權一統,更是為了統一規制,徹底杜絕錢幣良莠不齊、幣制混亂的現象。」皇帝未有表態,先是誇了董承與張昶二人:「這一點,二位說的都很對,與我不謀而合。」

張昶膽顫的神色這才緩和少許,董承面色一喜,還未說話,只見皇帝把臉轉向坐於次席上的侍中楊琦,開口說道:「楊公可有高見進陳」

楊琦似乎早有預備,不慌不忙的說道:「臣以為,當今之憂,不在於錢貨,而在於民飢。積年以來,稻苗毀於蝗螟,機杼勞於催征,民所患者非是錢幣之輕重,而是飢無所食、渴無所飲、居無所處。」

「是啊。」皇帝明白楊琦話里的意思,雖然對方此時此地說這種話有些不合時宜,但正符合對方仗義執言的秉性,而且也的確是苦口良言。皇帝聽了不能不有所表示,他目光憂郁起來,嘆了一口氣:「民以食為天,黎庶可以一輩子沒錢,但決不可以一天不吃飯,故而農桑才是至急。」

本來眾人正在討論鑄幣,太尉董承與少府張昶都為鑄幣權的歸屬而爭執不休,可好端端的楊琦居然說起了農桑,似乎並不把新鑄五銖當做極為要緊的事情,尤其是對方看上去絲毫沒有因為黃琬的黜退而有所收斂本性。

皇帝想起自己初來乍到的時候,為了盡快籠絡近侍、好提前布置,他特意向侍中馬宇探聽了楊琦的底細與品性。正是由於他得知了楊琦敢當著孝靈皇帝的面,拿虞舜與唐堯作比,來嘲諷他與孝桓皇帝兩人都是半斤八兩的事跡後。皇帝由此認定楊琦是個不可多得的強項忠直的人物,所以當時才下定決心,對楊琦大膽的表露心跡。

最後也不出皇帝所料,楊琦論忠論能,都是一時之選,為皇帝聯系各方、共同抗衡乃至於扳倒王允立下了汗馬功勞。

只是人以利合、以利分,當初的盟友們紛紛隨著王允這個強敵的離去而各自為營、分占權力,這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皇帝層出不窮的改革措施,由一開始的清丈上林、到募民屯田、甚至到鹽鐵專營,逐漸觸及到各方的深層利益。無論是馬日磾、黃琬、還是楊氏;無論是為了門戶私計、還是出於穩健保守的政治立場,眾人無可避免的互相疏遠、對立,再也不復當初的親近。

這就是為什么馬日磾與楊氏等人一開始如膠似漆的團聚在皇帝身邊,到後來卻分道揚鑣、互相算計的緣故了。他們對皇帝本人不是不忠、對同僚的德行不是不敬,僅僅只是秉持的理念、堅守的利益不一樣罷了。

「農桑乃朝廷之要、農殖為生民之本,理應專重,而眼下卻多言鑄幣之便。臣以為,即使現行小錢敗壞錢法、擾亂市價,朝廷宜議良策處之,但也不該矯枉過正,有失所重。」楊琦神色肅然,抬眼環顧四周,宣室殿里坐著的盡是錄尚書的三公、專管其事的九卿,包括他還有兩個平尚書事、算半個宰輔的侍中。

這么大陣仗在以往都是用來討論決定事關國運的政務,可現在為的卻是議論鑄幣這種次要的事情,這傳出去勢必會將鑄幣這一項政務抬升到一個不該有的高度,甚至有可能蓋過朝廷對農桑的重視程度。要知道在去年,皇帝議立屯田、重興農桑的時候,也不過是召集了這些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