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坐而論道(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169 字 2021-01-14

「然騷人之辭,怨刺憤懟,雖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拈洽持論。」樊川文集序

尚書郎傅巽有些緊張的看了看老神在在的鄭玄,又偷偷瞧了眼皇帝,他倒不是認為皇帝會因為這句話而拿鄭玄怎么樣,他只是在緊張的等待皇帝會如何應對鄭玄的話。

因為皇帝將要說出的話,很可能會成為朝堂上新刮起的一股風向。

「孔子曾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皇帝從一開始就有了奪回意識形態最高解釋權的意圖,所以早在親政的時候就苦心鑽研經書,並且在身邊大儒趙岐、桓典等人的輔導下,對經學大義的見解雖然還欠些火候,但至少也能在與人坐而論道的時候,對一些句子信手拈來。

這句話既是復述,又是設問。

作為孔子的後裔,儒經可以說是孔家的家學,議郎孔融對此最為熟稔,乍一聽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就是學以致用。不然一個人即使把詩三百全背下來,真讓他去從政為官,也治理不出好成績來。

皇帝一直尊崇學以致用的理念,這一點無論是荀攸還是傅巽都是了然於心,孔融卻是第一次知道皇帝設立太學五科的背後還有這樣的用意。

他心里暗暗驚奇,但並不覺得這就是皇帝開太學五科,擠壓經學正統的理由,於是忍不住插話道:「詩可以驗一地風俗之興衰、知施政之得失,譬如言農事富民之道,在於豳風;接待諸侯臣工,則在於大小雅。臣以為周有詩經,今有樂府,其設必是為此。常習誦之,雖不能一定通達政事,但也能熟知治亂。」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很直白,根本沒有什么微言大義,孔融這完全是強行解釋,博人眼球,在一定程度上其實已經違背了這句話的原意了。皇帝隨意的瞥了孔融一眼,他知道孔融善於文辭,頗為自負,但他的學識又支撐不起相應的傲氣,想起孔融在歷史上質疑子女對父母的孝道,皇帝心里暗自搖了搖頭。

皇帝僅僅只是看了他一眼,並沒有任何表示,這讓准備好一番說辭以表現才華的孔融略微失望,他從北海國來到長安,不僅僅是為了擺脫青州那個險地,更是看在明天子在位,希望能在朝廷里大展拳腳。現在皇帝看樣子沒有把他當回事,使得向來自傲的孔融在失望之余,心里不由起了好勝之心。

鄭玄抬了下眉,知道皇帝在等他答話,他不急不慢的反問道:「敢問陛下,詩從何來」

皇帝不假思索的說道:「從民間來。」

鄭玄點了點頭,那幅作態像是老師很滿意學生的答復,當然,拋開身份不談,兩人之間的年齡也的確像是師徒之間的問話:「那孔子又是何故,要將其編撰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