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吳牛喘月(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374 字 2021-01-14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四

皇帝在帳中接見了太史慈與吳匡,太史慈出眾的儀表讓皇帝眼前一亮,在簡單說了幾句話之後,皇帝便伸出了橄欖枝道:「如今天下板盪,正待有識之士匡扶漢室,你武略出眾,不知可願意入軍中效力若是願意,可先在我身邊做殿前羽林郎,留待後用。」

在皇帝身邊做郎官,整日得見天顏,以後一旦外放軍中,那就是實打實的簡在帝心的人物。比如說趙雲、侯折,龐德等人都是殿前羽林郎出身,如今都在各軍中擔負要職。不僅如此,在皇帝身邊擔任羽林郎,還能夠近距離接觸國政,熟悉朝廷的大政方略,這也是一個極為寶貴的經驗。

太史慈在剛才見過南北軍的不同尋常之處後,早就有所意動,如今更是堅定了留在長安的心思,當即應承了下來。

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殿前羽林郎是皇帝身邊比衛士還要親近的護衛,無不是他精挑細選出來的年輕將才,把這些人長期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不僅能培養感情,還能向他們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以及朴素的民族主義。這些羽林郎將會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一個個的外放到軍中,假以時日必將成為軍隊里的中堅力量,為皇帝牢牢把握住刀把。

太史慈能親自受到皇帝的接見已是殊遇榮恩,得了皇帝封賞之後,他便自覺的待在一旁什么話也不說。而皇帝此時也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弘農郡典農校尉吳匡的身上。

吳匡,兗州陳留人,曾是大將軍何進的部將,在何進死後,他在悲痛之下受到了當時的奉車都尉、董卓之弟,董旻的教唆,舉兵殺害與他有宿怨的何進之弟,車騎將軍何苗。然後在董卓入京,將禁軍收入麾下的過程中立下功勞。盡管他付出了這么多,出於各種原因,董卓始終沒有把他當做自己人看待,在軍中的地位連徐榮都比不上。

幸而也正是如此,他最終躲過了王允對董氏余黨的清算,被皇帝一體赦免,甚至還調任典農校尉。

有徐榮、段煨這兩個曾依附董卓、如今卻鎮守一方的成例在前,吳匡心里同樣是抱著向皇帝盡心報效的想法。不僅在弘農任上對軍屯一事處理的極為妥當,與郡守劉艾相得益彰,而且還在弘農張琰、張晟叛亂時挺身而出,以麾下數千屯田兵擊破了上萬賊寇,保護了皇帝在河東平叛時的側翼。

徐榮、段煨之所以能在皇帝手中得到信重,主要是因為徐榮在歷史上早有名聲、段煨有清白家世以及皇甫嵩的保健,這也是皇帝敢信敢用的原因,饒是如此,也是對他們二人閑置觀察了很久才使其有現在的地位。

吳匡雖說表現還不錯,但他擅殺上官何苗,間接幫助董卓掌握雒陽禁軍這一點,皇帝就不是很喜歡。當然,這並不是皇帝現在關注的地方,皇帝關注的,是吳匡背後的家世:「聽說你的兄弟與益州牧私交很好他如今尚在何處」

這話讓吳匡措手不及,他心里也明白,皇帝既然都這么問了,肯定是知道些什么,再隱瞞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招致禍患。於是他沒想多久,便坦然答道:「稟陛下,臣兄確與益州牧劉使君交好,當初孝靈皇帝重開州牧,益州有黃巾賊寇馬相等人,聚民數千,殺官攻城,破壞三郡。臣兄擔心劉益州孤身入蜀,恐遭險難,故而帶全家以及部曲隨之。」

「聽說當初隨劉焉入益州的朝官、士人不止一個兩個,雲集景從,看來劉焉很有聲望。」說到這里,皇帝嘴唇突然有些干,於是一手拿起茶碗,另一手用衣袖遮住半張臉,一口氣把茶水喝掉一半。

皇帝輕描淡寫的神情和語氣讓吳匡有些慌張,劉焉當初聽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所以才放棄了遠遁交州的想法,打著平馬相叛亂的旗號求得了益州牧。當時陳留吳氏與劉焉交好,眼見天下喪亂,不僅同樣是看中了益州有天子氣的話,更是看中了劉焉漢室宗親的身份,想效仿鄧氏隨光武入河北的故事。

可誰知道時過境遷,衰微的朝廷居然挺過了狂風暴雨,在皇帝手中另開一方天地。這讓吳匡想起來更是為當初自己家人的選擇而感到後悔,此時見皇帝似乎有興師問罪的意思,他有些心虛的說道:「唯,據臣所知,當時除了家兄因通家之好,故而入蜀以外,還有侍中董公。不過董公本就是益州廣漢人,年歲已高,當時是順路結伴。」

皇帝手里把著茶碗,神情有些冷淡。

吳匡眼神一抖,立時補充道:「此外,好像也有些蜀郡士人,或是思念桑梓,或是憂心家鄉遭遇兵燹,故而與劉益州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