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2010 字 2021-01-14

「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後漢書逸民傳

「孺子考我」欒規輕笑著說道:「伍員向國君復仇的是非早有定論,是國無道、君無義、臣無罪,故不得已而為之。太史公也曾贊其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

欒規熟讀詩、歐陽尚書,是今文經學的大家,對提倡大復仇的公羊春秋自然不會陌生,同時也對伍子胥向昔日國君報仇的做法表示贊同。

這正是王輔與司馬懿兩人的來意之一,但穩妥起見,王輔還是謹慎的問道:「那仇一人而戕一國,可乎楚王與伍員有仇,而楚人何罪兩國交戰,死的還是楚人。」

「迂腐因為擔心殺殘余辜,父母之仇就可以不報了么依你之見,官員有罪,伏誅即可,又何必禍及家人」欒規這話有些議論時政的意味了。

王輔在一邊連忙擺手道:「先生、先生慎言這豈能一概而論」

「高皇帝入咸陽時,便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就是其中一條。」欒規手捻胡須,習慣性的擺出一副說教的姿態:「那些為父為母報仇的孝子,豈會不知殺人全家是多大的罪過可為何偏偏有那么多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們明知這樣會觸發律法,也依然要去復仇,這是為了孝義一個人連孝義都做不到,又如何立於天地之間至於其後入獄待誅,你可曾見過他們後悔過」

這一連串的問下來,王輔一時不知該回答哪個,他挑了個相對簡單的問題答道:「大丈夫行事,當一往無前,豈能瞻前顧後,怕這怕那」

「有些人一生恐怕都做不到大義,也只能做到最根本的孝義了,為此即便多遭殺傷,對他來說又有何妨周禮有言此不共戴天者,謂孝子之心不許共讎人戴天,必殺之乃止。」欒規目視著王輔,篤定的說道:「我知道你來是想問什么,你是想問曹操因為父仇而報復徐州,是對是錯。」

近來太學里為此而展開的一場論戰很是博人眼球,就連隱居孝里的欒規都有所耳聞,太學祭酒楊懿與博士韓融等人在面對鄭玄的時候屢戰屢敗,時不時會有高論通過宣平學市流傳開來。欒規有時聽得心里火熱,也會跑到太學去,只可惜他沒有鄭玄那么大的名望,太學也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進的。

王輔這一系列的問話,儼然是劍指這場論戰,欒規心里想著;莫不是這小子要勸自己去太學辯論

「唯,先生高見,還請教我。」王輔低下了頭,誠懇的說道。

「老夫與你說了那么多話,你竟還不知對錯」欒規眯起眼睛,一字一句的說道:「曹操為父報仇,罪是一定有的,卻不能算錯。汝南陳公思當初為叔報仇,殺人之後,主動赴郡府請罪。當時的汝南郡守、也就是之後的太傅胡公,認為陳公思追念叔父,手刃敵仇,是義舉;自歸公府,是知法,於是便未有治其罪,只是將其遣歸。」

聽這話的意思,欒規認為曹操即便做法有些過了,但也是可以像陳公思那樣得到諒解。王輔驚訝的挑了挑眉,他早知道自己的這個先生對經義有著獨到的理解,教書授學也都與別人不同,但沒想到他會如此口出驚人看來此行是來對了。

「復仇取仇,猶不失仁義。」司馬懿突然插話道:「鄭公他們也不是說曹操為父報仇是錯,而是在討論曹操為父報仇,遷怒徐州百姓、屠城泄憤的做法有無罪過。」

「伍員因何而伐楚」欒規突然問道。

「自然是欲報其仇。」王輔搶著說道。

「吳國雖是夷狄,但好歹也是一方諸侯。」欒規轉頭看向王輔,說道:「諸侯不為匹夫興師,何況伍員自己也說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不為也。最後吳國之所以伐楚,是因為楚人以私求不得而擅自攻蔡,是為無道,所以吳國才借此大義興師,伍員只是順勢復仇。」

王輔在一邊尚未琢磨明白,一旁的司馬懿卻是拊掌說道:「善楚王殺無罪之臣,是為無義;楚人因私事而攻蔡,是為無道,無義之君、無道之人,伍員即便攻滅楚都、殘殺楚民,那也是秉持大義而為之。」

司馬懿堂而皇之的這一番道理,說得王輔啞口無言,合著不僅是陶謙無義,就連徐州百姓都是助紂為虐的無道之民了這司馬懿還真是什么都敢想啊。

王輔到底還記得自己的來意,沒有繼續深入這個話題:「先生有此高論,就沒想過入太學授業么」

「太學有那么多大儒博士,難道還少了我一個」聽到王輔讓他出仕的請求,欒規臉色有些冷了下來。

王輔循循善誘道:「鄭公就住在太學附近,時常與楊祭酒等人論戰,彼可是當世碩儒,難道先生就不想尋鄭公請教一二」

「這」欒規沉吟不語。

他這一輩子皓首窮經,能有幾個跟鄭玄這樣的大儒交流辯論的機會這一次若是去了,即便是輸了也無憾事,反倒能得償所願,接觸到更精妙的學問。

只是這么一來,他勢必要重新攪入名利場,這可與他避世隱居的想法背道而馳。

就在欒規為難、糾結的時候,司馬懿在一旁適時說道:「能與鄭公這樣的大儒研討經義,又是這樣的一個題目,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欒公要慎思啊。」

司馬懿今天說的話很少,但每一句話都直擊要點,欒規不由得對這個外表溫潤謙和的少年高看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