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162 字 2021-01-14

「當年雒陽一別,竟不知何時方能再見。如今見陳公別來無恙,我也就放心了。」皇帝笑著松開了扶著陳紀的手,轉身走回席榻,而一旁的趙溫趕緊將手搭了過去,扶著陳紀坐於次席。

皇帝在記憶中也曾有這個陳紀的印象,那時候陳紀還是自己身邊的侍中,飲食起居,兩人之間沒少接觸。只是陳紀沒有荀爽、王允那般矢志殺賊、忠心衛君的智計與膽魄,因為擔心得罪了董卓、禍及身家,便倉皇逃出雒陽,任憑朝廷幾次璽書征辟都不應。

『生』與『義』不可兼得,很少有人會舍生取義,皇帝不願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鄙夷他人,如何設身處地、換在陳紀的角度來看,他也不會白白的給這個一點也看不到希望的朝廷陪葬。

只是誰讓他現在是皇帝,位置的不同,判斷某樣人物、事物的態度也會不一樣。此時皇帝對陳紀的觀感確實差了一些,不過表面上仍是親熱有加,笑著說道:「今日本想到乘船渡滄池,到漸台上乘涼議政,但念及著陳公與馬公等人身子弱,禁不起風浪,故而移至於此。」

「臣謝陛下厚愛。」陳紀再次答道。

皇帝一笑,寒暄幾句後,卻是步入正題:「自重開太學以來,各地保薦、自薦的年輕良俊已有兩千人進學,只是未及擇才施用,而朝廷屢有物議。如今雖是用人之際,但我以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材養士,非一朝一夕便能成事。所以寧可延長彼等學期,也不肯隨意授職,便是此理。不知陳公以為?」

陳紀身為太常,來時路上便聽過趙儼為其解說過其轄下太學的情況,以往的太學沒有固定的學期與學制之說,都是每年一次策試,考中了按等第賜官,考不中則繼續潛心讀書。而不是皇帝更改後的這般,五年的學制,中間每期測驗、以『優良差劣』四等評判,五年後策試不過,一概遣歸。

這個制度較之以往更為嚴謹合理,也會使學子讀書有足夠的積極性,陳紀雖然不太喜歡太學五科的分類,但對於學制卻不像那些利益攸關者一樣反對抵制,反倒是很支持。

「臣附議。」陳紀連連頓,說道:「策試之法,古來有之。太學定下五年學制,既使學子得以信步就學,不至倉促,也能使學子不生懈怠玩忽之心,可謂是良政。」

皇帝看了眼趙溫,仍是和顏悅色,神清氣朗的說道:「是這個道理,來太學就是為了傳繼聖學,經世濟民,豈有終生渾噩度日,在太學混跡無事的?陳公與我所思甚是合契,也不枉我將此位虛席以待那么久了。」

陳紀抬起頭,剛想謙抑幾句,卻見皇帝又說道:「司空趙公曾也在太常任上,這太學也是他一力造就,今日特意留下他來,正是為了這太學一事。」

他正在納悶,坐於對面的趙溫卻聞聲笑說道:「自陛下創立太學新制以來,朝廷人文蔚起、諸儒並聚,可堪盛景。只是這去年,各地薦舉學子人數寥寥,響應者少。我竊想到,這天下之大,人才之眾,豈無有心報國、沐浴教化的?這其中的緣故,一是彼等士子畏五年學制,不肯耗費光陰,於是各懷慎重觀望之心,寧肯待時以獲察舉入仕;二是衡鑒有別,各地郡縣的文學曹掾,拘於學問,難以物色年幼才俊者。」

「趙公的意思是。」陳紀有些似懂非懂,試探著說道:「是要多令地方簡拔可造之才,薦舉太學?」

趙溫笑了笑,習慣性的往皇帝那邊看了一眼,只見皇帝正慢條斯理的喝著茶,沒有說話表露心跡的意思,顯然是要趙溫代言了。他有些無奈,只好繼續說道:「情勢如此,再多急詔嚴旨,恐也無濟於事。所以,我便在此前進諫陛下,不妨減少地方薦舉的名額,放寬條件,許民間有志於學者主動投遞於太學門下。」</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