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113 字 2021-01-14

「此義易明,銅山西崩,洛鍾東應,不以遠而陰也。」【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

「琴與琴之間尚是如此,琴瑟之間亦是,聲音彼此調和相諧、共振增聲,《詩》曰『喤喤厥聲,肅雝和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皇帝看著猶在震驚之中的馬鈞,神情平靜的說道,心里卻是過足了傳道教授的趣味。

劉琬不是馬鈞那樣窮苦人家出身、從小沒有書讀,連好不容易買一本《孝經》,捧在手上視若珍寶,結果還現是字句錯漏的。劉琬的父親是曾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的名臣、侍中劉瑜,廣陵靖王的後人,家中典藏如林,從小就涉獵廣博。剛才看完琴師的演示之後,如何不曉得這一幕正是出自《庄子》里的故事?

雖然不是很明白皇帝這么做是什么意思,但出於一個官員的基本素養,他還是拱手附和了幾句:「陛下所言頗合樂理,臣等受教。」

皇帝看了劉琬一眼,似乎並不是很滿意對方的這個回應,好在他的期望並未放在劉琬身上,而是看向馬鈞。

「可是,臣、臣不明白。」馬鈞不像劉琬、張固這樣懂得人情世故,反而有一種單純,他聲音不大,像是自言自語的說道:「為什么一弦動,另一弦則起,二者之間如何會有共振?」

劉琬一驚,他沒想到馬鈞會這么老實,萬一這個問題把皇帝難倒了,皇帝豈不是很沒面子?關於聲音是由什么產生、又是靠什么傳播,古人一直沒有在這方面做很深入的研究,往往都將其扯上未知的『怪力亂神』。即便如此,如果不是像劉琬這樣博覽諸多陰陽家、道家的雜書,那些只修習正統經典的儒生恐怕連『兩琴共鳴』的典故都不知道。

他生怕皇帝答不出來,徒然招惹禍端,只好搶先說道:「臣聽說孝武皇帝時,未央宮前殿之鍾無故自鳴,聲振不止。乃詔問太中大夫東方朔,其曰:『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鍾先鳴』,後五日果有郡守上疏某處山崩。可見陰陽之氣,能使二者雖處遠地,猶能相應,而琴瑟有夫妻之感,正合乎其義。」

馬鈞一臉恍然的樣子,古人都很相信鬼神與陰陽之說,何況此時正是讖緯大行其道的漢代。縱然是講求實際,鑽研格物的馬鈞,一時也不能幸免,看上去像是被劉琬給說服了。

這副神色看在皇帝眼里,卻讓皇帝有些不高興了,他本來想借此引起馬鈞對聲學原理的探究興趣,沒想到中途被自作聰明的劉琬給帶歪了話題,差點就要把馬鈞引到唯心上去了,這讓皇帝如何甘心?他佯怒的看了劉琬一眼,嚇得對方瑟縮著脖子,不敢繼續言語。

然後皇帝傾起上身,將劉琬所說的話置若罔聞,顧自對馬鈞說道:「你能問出這個問題來,可見我確實未曾看錯於你。至於你所問的,你得先知道為何一物必得經敲擊、彈撥,方始聲呢?你回去以後不妨先自己想,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知道何以共振。」

「臣謹諾。」馬鈞遲疑了一下,帶著滿腹的疑問應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