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余殃(1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139 字 2021-01-14

「天下悉邪,不能自知。帝王一人,雖有萬人之德,獨能如是何?」【五事解承負法】

張魯已有了些悔意,剛才這番話其實是《太平經》里的論點,當年張角就是靠著太平道掀起叛亂,如今他居然敢當著漢家天子的面講述『反書』……幸而皇帝沒有讀過《太平經》,不然自己可能要橫著出未央宮了。

他心里已有了退縮之意,可聽皇帝饒有興趣的語氣,卻不甘放棄這么好的機會,於是狠下心來說道:「先人有功,後人行惡還可得善;而先人有過,人行善反會得惡。如今災異頻仍,是中古以來,政綱缺失之故。災變萬種,不可勝紀,此等積久復久。愚人無知,反以怪罪當時之君,以責當時之人,豈不冤結?」

話一說完,張魯便戰兢的等待著答復,皇帝沉默了許久,就在張魯一顆心都被提起來的時候,方才說道:「宦寺之禍,起於孝和,後繼之君疏於治亂,以致孝桓、孝靈以來,政多缺失。如今輾轉承負,卻傳到了我的頭上,恐怕這就是為什么說『禍福不在善惡,善惡之征不在禍福』的緣故吧?」

張魯心里一突,險些癱軟在地,當他聽見皇帝說『承負』二字的時候,就已經覺得不妙了,這說明皇帝看過《太平經》!

『承負說』是《太平經》針對東漢中後期的社會危機、以及頻的災異所提出的一套理論體系,它認為人們行善或行惡均可以傳承給後代,多的『災異』也不一定是當時之君失道的結果。這是承繼『天人感應』說逐漸不適應當時的需要、屢被世人質疑之後,對其進行修繕補充的新理論。

但它到底是造就了太平道的教旨,皇帝為什么會對這卷書有所涉獵?難道說……

張魯越想越覺得不對,心里隱然有一個驚人的猜測,卻想也不敢往下想。

「你不要想岔了。」皇帝冷漠的語氣給張魯澆了一盆冷水。

張魯身子一抖,低聲道:「臣不敢。」

皇帝見狀,嗤笑了一聲,道:「賨邑侯杜濩及朴胡等七姓夷王、部族皆已遷至三輔,習我漢家風俗與教化,蜀地五斗米道信徒也大致遷入隴右等郡。你在長安也有些時日,與彼等昔日治頭、祭酒可還有往來?」

「罪臣不敢!」張魯驚懼道:「罪臣當年受駱曜等奸人蒙蔽,意圖據地自守,孰料此舉違逆天道。幸而得遇王師,使罪臣醒悟,如今蒙受國家寬赦,罪臣自當改革本心,豈敢再有是非?」

場面一時靜了下來,桌案上小巧的博山爐垂直地冒著細煙,堂塾里飄著清香。

張魯在漢中治理數年,設義舍、寬大刑罰,當地漢夷皆便宜心悅。皇帝對這個治理理念頗為好奇,但此時看張魯膽戰心驚的模樣,知道還不是繼續深問的時機,作為一個宗教領袖,皇帝絕不會將張魯就這么白白的拘禁在長安城,而是要找到合適的位置讓他揮出更大的效用比如說西域,相較於後世的綠色,以及數百年後由此東傳、盛行的佛教,當地有個經過改造後的本土宗教更符合朝廷的利益。

當然這一切都還很長遠,要想徹底扎根西域,除了軍事與政治上的舉措以外,經濟與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軟實力。皇帝打算現在開始未雨綢繆,他已經在太學屬下新設了一個宣化科,專用於向歸附內地的異族宣揚漢文化,使其徹底同化,此次歸附來的巴郡夷人、賨人,以及在並州的南匈奴,都是宣化科的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