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8章 揚州城外(1 / 2)

寒門禍害 余人 1230 字 2021-01-14

揚州,經長江沖積而成,為河漫灘地,平均海拔僅五米,故而這里自古多河道。除了毗鄰的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兩條大河流外,北邊有古邗溝、漕河、槐泗河等,南有揚子津和古運河等。

其中古運河最具人文氣息,且跟揚州緊密相連。這條古運河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吳國為伐齊國在揚州開鑿了邗溝,這成為大運河的開端,到隋煬帝時期,大幅擴修這一條運河,將南北地區進行了連通。

白居易很形象地闡明了這一點,在《長相思》中寫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

該詩中的「泗水」源於山東曲阜,經徐州後,與汴水合流,貫穿揚州古城而過,最後匯入到古運河,再一路南下到瓜洲古渡頭。

由此可見,揚州的水道網絡極為達,跟著京城和江南地區緊密地相連在一起,且還是對外貿易的天然重要窗口。

當然,地區的繁榮離不開支柱產業的支持,而揚州由古至今都是重要的食鹽產區,且兩淮轉運使司衙門坐落於此。

鹽稅是大明僅次於糧稅的第二大稅種,而淮鹽負責供銷給大半的大明百姓,且所銷區域多是繁榮之所,單是一年的銷售額便能輕松達到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兩白銀。

由於大明的鹽引價格偏低,而食鹽又具有天然的壟斷性,鹽業無疑是一個暴利行業,其利潤達到一個驚人的地步。

正是淮鹽潛在的造富能力,就了很多身家驚人的大鹽商和勛貴等。而這些巨富雲集於揚州城,直接造就了揚州娛樂業的繁華,甚至誕生「楊州瘦馬」以迎合鹽商們變態心理需求。

揚州碼頭的船只往來不斷,有漁女隔岸對唱,有浣溪女拿著木槌忙著洗衣服,河面平整寬闊、碧波盪漾,河畔楊柳依依,呈現出一副優美的江南水鄉畫卷。

揚州城可謂是一個寸土寸金之所,故而在揚州城周圍一帶亦有錯落著很多的屋舍,很多百姓選擇在這里棲身謀生。雖然他們無法得到城池的庇護,但勝在離揚州城很近。

林晧然頭戴四方平定巾,身穿藍色直綴,腳踏著方頭鞋,唇紅齒白,雙目明若朗星,雖然沒有先前公子哥的貴氣,但他的身上卻是平添了幾分儒雅之氣。

隨著揚州新城修築,京城大運河是從揚州城的東邊繞至南門而下,如同一只手掌將揚州城給捧在手心,卻是令到林晧然望河興嘆。

林晧然乘坐著馬車到運河的轉角處,跟著揚州城的「鈔關門」隔河相望,遠遠便是見到幾個南京戶部的官員正對來往的船只征收船稅。

大明設立鈔關前後設有十三所,分別是:崇文門、河西務、北新、正陽、臨清、濟寧、徐州、淮安、揚州、上新河、滸墅、九江、金沙洲、漷縣,因征收商貨稅款的稅關,故而得「鈔關」之名。

宣德四年,因商販拒用正在貶值的大明寶鈔,政府准許商人在商運中心地點用大明寶鈔交納商貨稅款,以疏通大明寶鈔,並趁機增稅。

只是大明寶鈔很是不爭氣,到成化元年改為銅錢,弘治年間又定鈔關稅折收銀兩,但鈔關之名未變。

據粗略統計,本朝鈔關每年入賬約二十三萬兩,可謂是本朝的一個重要的收入項。而揚州地處京杭大運河的咽喉,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這鈔關更是一個肥缺。

林晧然隔河望著城樓高聳的揚州城、熱鬧異常的鈔關門,卻沒有選擇冒然渡河進城,而是直接走向了一個茶攤子。

「客官,請坐!」

這是一個夫妻茶攤子,老婦人正在那里負責燒水泡茶,而小老頭則是招呼客人,顯得熱情地迎向了林晧然一行人。

四月中旬的揚州已是初夏時節,頭頂的太陽如同一個火爐般,令到往來的客人是揮汗如雨,亦是茶攤生意的旺季。

林晧然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選擇一個最陰爽的位置,便是坐了下去,同時打量著來來往往的商旅和郊游的男女。

揚州地處於長江以北,但它卻是正經八百的江南城市。江南,並不是以長江進行劃分,其實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