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零章 墨守成規心余悸(二)(1 / 2)

距離商丘已經不遠的沙河沿岸,數萬楚軍正在沿河扎營。

楚人的「舟師」與隨軍的工匠,正在沿河准備舟船,假設浮橋,以渡過沙水。

過了沙水,便可以直達商丘,宋人並沒有力量在沙河沿岸列陣,也就沒有機會再來一次襄公時代的「半渡而擊之」的建言。

宋人已經完全放棄了與楚軍野戰的想法,無論是軍力還是膽魄,都已消散。

《左傳》曾記載,秦後子「享晉侯,造舟於河,十里舍車,自雍及絳。歸取酬幣,終事八反」之事,此時假設浮橋之類的事對於軍隊而言早已熟練。

楚軍人數雖多,但明顯有著分封建制時代的痕跡殘余。

各個封君的私兵、各個縣的縣兵、楚王的王師、左中右三軍……在不打仗的時候扎營還算是能分清楚,一旦打起來這些分封建制下拼湊起來的軍隊,想要指揮也只能按照左中右三軍的方式聯合作戰。

雄心勃勃的楚王與戰車之上,看著濤濤沙水,望著那些正在忙碌著准備浮橋的工匠,忍不住誦道:「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他問一旁的右尹道:「文王迎親之時,便可造舟為梁。我那日讀墨者的文章,說是當年武王伐紂之時,恰逢暴雨,難道當年武王也有舟師?」

從上次派出楚使後,楚王就讀過不少墨者的文章,尤其是一些關於上古之事的解釋。

除了因為在意墨者的那些新谷新技術之外,楚王知道墨者和宋國之間的密切關系,這一次北上爭霸,墨者就是一個繞不開的結。

楚使回來後,曾說過墨者頃刻立牆分開魏楚使者的事,對於墨者的工匠技術楚王向來神往,聽楚使說完,不禁悠然,悵惘當日公輸班與墨子斗法事。

靠著公輸班改進戰船,楚國的舟師已無敵於天下。

北人乘車、南人乘舟,想到工匠可以讓楚人的舟船擊敗越國,楚王很希望能夠親眼看看墨者守城的那些器械是不是真的如傳聞中那樣天下無雙。

右尹昭之埃知道楚王說起舟師,想起的是已經長逝的公輸班,進言道:「那墨者的文章我也讀過,太公望沿河列陣、如何反戈之事,寫的如同親眼所見。仔細一讀,竟似能看到當年之事,可見墨者也熟悉戰陣。」

「他們既熟悉戰陣,又不肯在沙河與我決戰,顯然宋人已膽怯。沙河不戰,商丘城下應也無戰。」

「只是……要攻下商丘,商丘本就大城,又有墨者,恐怕急切間極難攻下。」

楚王點點頭,手中搓著一些什么東西,若有所思。

昭之埃定睛一看,發現楚王手中捏的是一把尚且發綠的麥穗。

此時正是三四月間,原本這時候只有如韭一般的麥苗,但墨者的宿麥之法已經傳到了沙河沿岸,剛才經過的時候見過了大片的麥田。

楚軍這一路,並沒有經歷戰斗,沿途並沒有宋國的大城,剩余不多的城邑也都閉門不出,不敢交戰。

楚軍也不攻城。

一則是攻城會造成傷亡,二則攻城也無意義。

分封制下,各個城邑都有貴族,攻下來之後還是當地的貴族在把手,除非做到滅國,否則不可能觸動當地貴族的利益。

真要是觸動了貴族的利益,設立縣,那么會逼迫宋國的貴族團結一心,這是楚王不能接受的情況。

沿途城外的土地,已經有不少種植了冬麥,昭之埃心想不知道什么時候王上竟采摘了一朵麥穗。

楚人喜吃稻米,但也不是不吃麥,原本麥是賤食,作為飼料或是軍糧使用,軍隊出征都需要大量的糧食。

楚王揉搓了一陣麥穗,看著遠處一片可以用稱之為麥浪的田地,感慨道:「都說墨者多賢,使者去後更是大為贊賞。今日一見,果真如此。寡人何曾想過,季春剛過,麥便可熟?」

「宋人若用此法,糧賦雙倍,宋地更是與三晉必爭之處了。宋、衛、鄭、皆是膏腴之土。墨者傳播數年,此三國民眾必然富庶。」

「三晉得之,軍糧不缺;我楚得之,亦是如此。」

「可嘆墨者只利天下,卻不出仕。我行不義之戰,也幸好三晉也行不義之戰。」

說到這,楚王大笑道:「這倒是正好。若不行不義之戰的邦國,又豈能威脅到楚?能與楚爭霸的,必行不義之戰。宋、鄭二國,墨者只怕幾十年後要來回往返了!我倒要看看他們能守多久。」

楚王此時剛剛即位,雄心正盛,又不知道國內已經醞釀著一場政變,一心想要做出一番遠超庄王的事業。

庄王當年圍宋,終究沒有攻下,這一次他知道自己也不可能攻下,但也絕不會再簽訂弭兵會盟。

昭之埃看著楚王不斷搓動的麥穗,進言道:「王上,墨者善守城,昔年郢內與公輸班斗法事,故老之臣仍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