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二章 金玉其外敗絮中(六)(1 / 2)

適與孟勝等人過楚長城的時候,已是四月。

如果今年鄭魏韓要聯合出兵,這時候應該已經開始征召准備。

不過適估計,三國出兵的時間不會太快,鄭韓之間的矛盾需要解決,歷史上鄭國也是趁著三國聯合出兵的機會,捅了韓國一刀。

而且背後這一刀捅的頗狠,直接圍困了韓國的都城陽翟。

也就是說,三國合力入王子定的同時,作為盟友的鄭國趁著三國合力對楚作戰的機會,攻擊了盟友的首都。

駟子陽是有雄心的,鄭國的土地被楚國、韓國割裂。又與韓國有世仇。

在東線如果能趁著魏韓合力攻打楚長城入王子定的機會,拿下榆關大梁等,將東西兩塊地連在一起、同時圍困韓國首都逼迫韓國簽訂盟約,似乎便可以重振雄風。

這種背叛選擇的時機極好,魏國無論如何都會為了維持三國暫時同盟入王子定的局面,而王子定此時又在鄭國,那么也就只能居中調停,不會以三晉同盟的名義幫著韓國打鄭國……而且,韓國吃掉鄭國,最為不滿的恐怕還是魏國。

適很懷疑,歷史上這一次「晉師與鄭師入王子定不果」的原因,不是魯陽公擊敗了三國聯軍,而很可能是鄭人背後下手捅刀子後韓國退兵鄭韓矛盾激化。

畢竟,這次短短四年後,楚國就來了一場大敗,野戰能力不可能在短短四年之內下降這么多。

而且楚國這一次算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種種病症的總爆發,以至於反擊鄭國的時候要不是鄭國內部出現問題,都未必能夠戰勝。

適等人按照之前的計劃,沒有直接前往魯陽,而是先行前往了魯陽東邊的應城,會和那些從沛縣趕往這里的另一部分墨者,以及那些售賣給楚國的守城兵器。

應城大約就是後世的平頂山,武王之子曾在此封國,《下武》一詩中也有「媚茲一人,應侯順德」一句,也曾做過天子監國,後楚國滅諸姬,在此立縣。

此地也屬於魯陽魯關防線,這一次魏韓鄭三國若入王子定,必須要攻破楚國的長城防線。

走葉、方城一線,那里的封君強大,只怕會被圍困,也擔心一旦不能成功,會被這些縣公抄了後路。

走魯陽、魯關一線,看起來就要容易一些,而且這是最短的距離,一旦攻破魯關那么楚國必然震動。

這是一場政治仗,不需要勝的多么輝煌,而只要敲開了楚國的長城防線,楚國內部的矛盾就會總爆發,那些支持王子定的也會立刻站出來搖旗吶喊。

魯陽公作為魯關防線的指揮,這一次承擔的壓力也極大,經不起任何的失敗。一旦失敗,幾乎就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原本公孫寬選擇魯陽作為封地是正確的,那時候楚國正是咄咄逼人的時候,全面處在攻勢的地位,爭霸的焦灼點也是宋鄭之間。

彼此都沒有滅國之力的時候,晉不可能全力攻打楚國的精華地帶,只能想辦法從中原宋鄭方向維持霸權。

可如今局面有變,原本安全的魯陽,就處在了這一次繼承權戰爭的第一線。

這一次不比之前。

之前墨子游魯陽,那時候魯陽公尚且志得意滿,墨子是作為勸說他不要發動不義之戰的立場去和魯陽公對話的。

魯陽公與墨家關系尚算密切,上一輩這一輩都有交情,只是這交情不足以讓墨家幫著魯陽公做事,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墨家自己的計劃。

適等人在應城,很快找到了已經在這里逗留了十余天的墨家眾人。這一次墨家內部來了四十余人,剩余運送的都是一些雇佣的民眾。

馬車上裝載著火葯和一部分簡陋的火器,這些簡陋火器制造起來並不麻煩,就是使用起來太過危險而且威力不大,但於此時還算是先於時代的,總歸從無到有也算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計有鐵或是陶的火葯雷千枚,火葯三十桶,粗制的手炮類的原始火門武器三百余件,四門輕便的發射碎石子的「炮」或者說是大口徑的噴槍,三門銅制的小炮。

這是從去年七月份定下來之後就開始生產的東西,銅雖然昂貴,但是回報是對楚國的滲透、開礦權和免稅權,這點投入還是值得的。

除了這些火器之外,還有六套鐵片札甲。

此時各國都是有甲的,如同適的哥哥這樣的皮匠,就需要繳納一定的甲片作為軍賦,當然是皮革甲。

因為都是一個長條般的甲片,很像是此時竹簡書寫的木札,所以稱之為札甲。

沛縣既然可以大規模生產鐵,而且培養了一批鍛打的工匠,制作這種甲片也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