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七章 借力復國豈如前(六)(1 / 2)

當這一切消息——三晉楚齊都沒有余力干涉墨家在泗水流域擴張的消息——確定之後,沛縣上下彌漫著一種說不出的戰前氣氛。

一些目光敏銳的人看到滕國的姬特被帶回沛縣後,就已經覺察到墨家可能會對滕國動手。

在完成了秋收秋耕之後,義師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操練,每一天都有乒乒乓乓的響聲在野地傳出,也有不少好奇或是有意的眼睛在悄悄觀察。

數千人的沛縣義師早已超過了沛縣自身承載的極限,但是墨家的那些鐵器烈酒等產業從其余各國吸血,養出了這么一支超出沛縣承受的脫產軍隊。

超過半數的沛縣本地自耕農是這一支義師的主力,從各個大城巨邑或騙或誘惑來的無地助耕者或是流佣是補充。

墨家精銳的善用短劍和盾的備城門之士完全拆散,作為基層軍官進入到義師之中。

義師完全取消了戰車的配置,代用的是暫時只有三百人的馬鐙騎兵,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備城門精銳的老墨者。

這三百人暫時也就只能做做偵查和追擊潰軍,尚無法做到側翼迂回沖陣這樣的高難的戰術。

軍隊的編制依從古制,《詩經》中曾言「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軍師旅的軍制早已有之。

依照古制的旅五百人為一旅,不過義師的旅更接近齊制的旅,但比齊制旅的編制稍小,不足兩千人,只有千五百人。

不包括炮和騎手,整體一共有三個旅的步卒。

仿照齊制規模略縮,齊以二百人為一連隊,這里以百五十人為一個連,每個旅共有十個連。

其中八個連為長矛兵,剩余兩個都是火繩槍。

但是火繩槍的數量依舊不多,兩個連一共三百人,實則一共配備了一百五十支火槍。

每個火槍兵都有一個副手,用來在行軍中背著火槍、木叉、火葯、鉛彈等軍械,兩人一組。

戰斗中火槍兵會接手武器,副手會用短劍或是匕首進行戰斗。

一千二百人的矛手,按照二十人縱身的配置,排成一個六十人寬的方陣,前兩排的士卒全部穿戴革甲,後面的暫時無甲。

考慮到此時火繩槍質量太差,數量不足,以及騎兵還未成型還要防備敵人的戰車等等情況,只能放棄機動力增加防御力。

平時訓練,分為進攻和防御。

防御的時候,火槍手會在矛手前面十步左右的地方列陣,第一排射擊後向後撤退到後一排。

按照此時緩慢的裝填速度,如果進行防御戰,當地人靠近之後,火槍手正好完成兩輪射擊,退入到矛手的身邊,接受矛手的近身保護。

進攻的時候,火槍手會配置在矛手方陣的兩側,跟隨鼓聲前進。

三個旅各有旅帥,每個連隊也有至少兩到三名墨者,做連長或是司馬長。

鼓手、笛手、司務長、士卒伙食委員會、隨軍書秘等一系列應有的職務也算是五臟俱全。

除了這三個步卒旅之外,還有約一千人的精銳矛兵和一部分精通搏殺格斗的精銳,正常不投入戰斗,只在騎兵還沒有成長起來之前,作為預備隊和防止側翼被突襲的應急部隊。

這一千人中墨者和經歷過商丘之戰老義師的比例很高,還有一部分投奔到墨家的游士。他們可以在保持陣型的情況下,比前面三個旅更快的移動,也能夠經受更大的沖擊。

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輕便移動的小型銅炮,數量不多,口徑不大,很適合野戰,都是墨者操控。

論起來,這一支軍隊的耗費,比起魏西河的武卒要貴的多。

如今鐵器昂貴,每一支火槍都是十五六斤熟鐵不說,也耗費大量的工匠。也幸好於鐵器的成本價和對外售價不同,還不至於貴到離譜。

墨家配置的火器,長度約到人的胸口,口徑很大,鉛彈約有一兩,裝填速度很慢,訓練最快的人也就能夠做到將近一分半才能發射一次。

好在點火裝置進行了修改,不再是原本的一只手拿著火繩往里面捅的火門槍,而是利用了銅鐵做了簡易的蛇勾,可以夾住火繩。

火門的附近有個小凹槽,里面裝填一些快速燃燒的火葯,火繩打進凹槽點燃這些快火葯,這些火葯再從火門引燃葯室的發射葯。

缺點不要說不能有雨,就是有大風也不行,凹槽內的火葯會被吹開,無法引燃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