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九章 庶卒君子金鼓交(十)(1 / 2)

胡非子出使齊國,那是墨家的計策,就是為了讓越國人以為滕國復國的事齊國在背後支持。

田氏不在意墨家利用了自己,相反在聽到墨家幫助滕國復國後,大為興奮……泗水流域是越國在北方的附庸國霸權根基,那里折騰的越厲害,越國就可能會放棄北上退回吳越。

在田氏眼中,墨家並不是個威脅,至少暫時沒覺得他們的威脅比越國要大,在田氏看來那無非就是一群妄想著利天下的傻子,最多也就是個邑大夫的實力。

齊國不會直接表示自己會出兵對抗越國,對寺區也是這種談「天意」而不談正事的態度。

越國無力對抗齊國和墨家的合力,所以就算態度如此惡劣,寺區也不能拂袖大怒而去,能爭取到一個齊國態度曖昧模棱兩可的結果,似乎就是這種情況下最好的結局。

在臨淄不歡而散,寺區又去了魯國,因為滕國的不少貴族在魯國,這一次越王要在沂水會盟,希望魯國去撐撐場面。

軍力上,幾年前魯侯還被越王逼著駕車。

情分上,當年魯侯被季孫氏欺壓,逃亡出去,越國收留過魯侯。

然而……魯國是周公之後,極為講「禮」。

當年勾踐會盟諸侯於徐州,學吳國夫差,對內城外,對中原各國稱公,後來周天子也承認了越國乃「伯」,這不是公侯伯子男的伯,而是一種特殊的霸主諸侯的稱謂。

所以魯侯覺得,自己給越王駕車也說得過去。

但是,現在越王翳要在沂水會盟,那么就有個很大的問題:費國參不參加?

費國是僭越國,天下都知道那是大夫僭越為國,但是名義上依舊是魯國的附庸國,雖然實際上是朝貢越國。

魯國周禮氛圍濃重,魯侯表示這一次沂水會盟,魯侯若是參加,費國就不能參加,不然這算是怎么回事?

附庸國的國君和宗主國的國君同席而坐,這是不可能的,也是堅決不能接受的。

僭越為國的事實是事實,但名義是名義,魯侯也是找個借口不想趟這趟渾水……因為寺區從齊國來的,魯國已經知道了齊國的態度,所以不希望這一次惹火燒身。

而對越國來說,費國是重要的附庸國,畢竟國小容易控制,那是絕對不可能為了讓魯侯參與這個顏面而放棄費國的。

齊國現在在觀望,觀望的是中原的戰事,是晉楚之爭,但也不會放棄這個削弱越國的絕佳機會。

寺區轉了一圈,唯一的收獲就是齊魯的態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回去後越王翳就已經怒了一次了,只不過那一次發怒還沒到摔水晶杯的地步。

寺區也明白,現在越國是騎虎難下。

實力已經不足以支撐在中原爭霸,但是退回吳越又會導致內亂導致越王翳的威望大跌。

以越國百年計,戰略收縮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越王翳十年計,固守泗水最後的霸權尊嚴卻是唯一的選擇。

好在當時各個小國迫於越國的軍勢,都同意參與沂水會盟,討伐墨家的「亂天下之政」。

越王翳一方面加強琅琊的防御,修繕了琅琊城,又從吳越地征召了不少軍隊北上,沿著邗溝准備了足夠的糧食,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做好了出征的准備。

琅琊城一面是海,三面環山,看上去易守難攻,但是去歲滕國一戰,貴族鷙回去訴說了墨家的攻城法後,越王不得不重新加強琅琊的防御。

他不是擔心墨家,他覺得墨家最多也就是萬把人,幾百個墨者的實力。

他擔心的是齊國田氏那邊與墨家合作,用類似攻破滕城的手段從莒城集結大軍突襲琅琊。

為此,越王翳就不得不從吳越地征調更多的軍隊前來,做好守衛的准備。

這是一場不得不打的仗,吳越故地,吳國貴族和吳人現在蠢蠢欲動,都在等著越國衰落,若是滕國復國這樣的事都不管,那么吳人覺得滕國能復國,吳國為何不能復國?而且未必非要復吳國,扶持越王的兒子分裂越國,也未嘗不可。

越王翳一直擔心自己的兒子,也不信任的自己的兒子,因為他爹就是弒父上的位,這種不信任印刻在骨子里。

所以明知道吳越舊地現在很不安穩,卻又不得不從吳越舊地征調更多的士兵,來保證這一仗打贏,還要防止齊國突然突襲。

他倒是沒想過會打輸。

自己的弟弟豫很有才能,可以守衛好琅琊,而且可以執掌那些從吳越地征調來的軍隊。

自己手中還有六千精銳的君子軍,越王翳倒是聽過魏國的西河武卒,但他不曾親眼見過,所以一直相信自己手中的君子軍,是天下第一步卒,是可以讓齊國感慨「越人猛虎也」的精銳。

越國車兵很少,車戰不強,好在有陳音教射、越女授劍,弓手和劍手很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