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零章 歲月無情天地煥(十一)(1 / 2)

齊國的情況和各國都不同,田氏是依靠分封制,獲得了齊國的大部分城邑,所以擁有了權力。

但相較於姜齊,田氏終究是外姓,這是篡。

與之相對的,是楚國。

楚國封君甚廣,封君的權力很大,但是楚國的封君,最起碼都是自家親戚,還不至於淪落到外人之手。

但同姓親戚,就真的靠得住嗎?

楚國、郢都。

楚國這幾年的情況,可以歸結於一句戲謔之言:

楚王認為自己優勢很大,楚王放棄了墨家的弭兵盟約攻了上去,楚王進攻鄭國,楚王反擊三晉,楚國被吳起打出了團滅……

楚國現在的局面現在很不好看。

楚國的戰略,大致可以分為左、中、右三線。

右線,與越國爭奪淮北、泗上,但此時是這不是楚國的主攻方向。

現如今墨家在淮北泗上,和越國處在一種特殊的弭兵盟約之下,再加上那邊的封君楚王根本指揮不動,距離政治中心太遠,無力發展。

中線,陳國舊地之上,依靠大梁、榆關這兩個橋頭堡,進可攻三晉,退可以壓制鄭國宋國,逼迫他們成為盟友。

大梁城一戰,吳起殺四封君、一右尹,攻破大梁,榆關。王子定入陳,自稱楚王,兼任陳公,楚城多有叛逃的,中線已經徹底沒有了進攻的能力,防御起來也很困難。

左線,南陽平原在手,可以進攻巴蜀、洛陽、韓國……反過來,巴蜀、三晉也可以進攻南陽。

經此一敗,楚國只能放棄中線和右線,全力維持左線。

好在三年前的大戰,魏斯薨,吳起退兵,否則楚王當時便要坐不穩王位。

現在魏國還在休養生息,楚國損失更大,根本無力進取。

封君、權臣、外患、弟弟的繼承權……所有的問題都在軍事失敗後爆發出來。

之前看似安穩,不過是優勢之下的假象。

魯陽公、陽城君、平夜君、昭之埃、少梁君戰死或被俘,許多楚國的低階貴族也在大梁一戰中絕嗣。

吳起用了最無恥的手段,之前野戰的時候打成了擊潰戰,放任楚人逃亡到大梁城固守,在擊潰了葉公的援兵後,以火葯炸開城牆,全殲楚國在大梁的力量。

葉公的援兵潰敗,其實意味著楚王在方城之外的最後一支有生力量喪失,那時候吳起可以輕而易舉地攻破長城,進入南陽。

然而天幸之,魏斯死了,公子擊即位。

可天幸也就僅止於此了。

對楚王而言,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么多的封君戰死、親戚死亡、貴族絕嗣,正是可以集中王權,收攏權力的時機。

然而,想要這么做,卻又涉及到很多的問題。現在楚王有兩個,自己敢動貴族的利益,那么貴族大可以請王子定為楚王,何必要支持自己這個要收權的王?

府庫空虛,民眾怨怒,封君哭號,幸於當年和墨家簽訂的貸款條約,讓楚王得以喘息。

南陽的鐵礦,墨家已經開始開采、熔煉,每年十分之二的分紅,會沿河運送到郢都,直接交給楚王。

手里有錢,心中不慌。

借助這筆錢,安撫了那些戰死的家族,又從墨家借了一筆款,總算是穩住了局面。

郢都貴族發動過一次叛亂,依靠墨家提供的武器和借款,出讓了一部分利益給郢都的國民,鎮壓了這次叛亂,可是楚王終於還是後悔了。

所謂後悔,總是伴隨著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前景。

相對於現在楚國的局勢,楚王真的後悔當年沒有遵守和墨家的弭兵之約,否則的話,墨家幫著守衛大梁和榆關,哪至於出現現在這樣的局面?

本想著墨家的弭兵盟約是個束縛,現在看來卻分明是個杵盾,然而世上沒有後悔葯。

秦國被吳起逼得連洛水都過不去,休養五年,汪之戰一戰被打回原形,吳起就算離開了西河,武卒余威尚在,秦人依舊不能過洛水。

韓國現在巴結著魏國,有鄭國這塊肥肉,都在忙著吃這塊肥肉,韓魏之間的矛盾化為無形,韓國大有奉魏國為主的意思。

趙國根本不參與中原的事,但是三晉的關系擺在那,雖說各懷鬼胎,但讓趙國進攻魏國,那是不可能的。

墨家在泗上,孟渚澤會盟,連楚國都沒邀請,對魏楚之戰的定義就是「狗咬狗」,指責魏國和楚國違背了弭兵天下的大義,但卻轉身就和魏國簽訂了盟約,維持泗上的局面。

齊國不敢對三晉下手,拿著魯國試試三晉的態度,三晉還沒做出表示,墨家卻先沖上去狠揍了齊國一頓,維持魯國的邊境,悠然而退,齊國更不敢去招惹三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