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若能一世安穩(求月票)(2 / 2)

她是在首都上的大學。

現在貓廠待遇好,出行要么有司機和專車,要么就是飛機頭等艙。

但她家是中部小城市,家境還算不錯,卻也沒好到可以讓她上學和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飛機隨便坐的地步。

每年春節回家,總是一番折騰。

甚至還有搶不到票只能留在首都過年的情況。

「鍋外有春運嗎?」林冬問。

「也是有的。」韓妃子回道。

「……」林冬卡了一下,鍋外也有春運?

這個確實是有的。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民飯碗」還是許多城市老百姓的終極追求,農民們則把讓兒孫輩「躍農門」、「農轉非」當作窮極一生的願望。

這個時候,南方城市譬如廣深,開始迅速崛起,猶如一個大工地,只要願意出力氣,就能在這里找到立錐之地。

於是,大批的尋夢者在不算發達的交通網上流動起來。

一年一度的回家過年,讓每一個春節的交通線變得異常繁忙,春節的運輸成了一個郭嘉的交通現象,按照漢語縮略簡稱的習慣,「春運」這個詞誕生了。

春運大軍從當年的1億人次增長到2015年的37億人次。

遷徙人口數量相當於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總人口搬家。

但春運不止華夏有,其他很多的國家也有類似春運的行動。

比如暹羅的潑水節,引渡的排燈節,歐洲的聖誕節等等,只是這些都比不上華夏的這么嚴重。

「咳咳,老韓你覺得咱們這么嚴重的春運是什么造成的呢?」

「傳統觀念,運力不足,然後就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韓妃子稍加思索就給出了答案。

「這三個理由,那個最主要?」林冬問。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韓妃子沒怎么猶豫的答道。

「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前不久看過幾句話,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若能一世安穩,誰願顛沛流離!老韓你覺得呢?」林冬感慨說道。

有太多太多的人,把鄉愁和思念寄托在一張小小的車票上。

越來越明白小時候余光中那首《鄉愁》里的那一句: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只為回到陌生而又熟悉的家鄉。

然而卻發現,故鄉猶在,卻是物是人非,當年的父母多了幾縷白發,孩子又長高了不少,小聚數日,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孩子在一旁嬉笑打鬧,父母在身噓寒問暖,這是在異鄉所感受不到的滿足感。

融不進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不是家。

歸根究底,根源在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交通運輸無法承擔春節前後「井噴」的壓力只不過是表面現象。

如果能夠努力實現經濟布局的均衡化,在每五百公里左右的區域,形成類似北上廣這樣的經濟核心地區,哪怕規模略小,大家也就可以在離家五百公里以內的地方上班打工謀生。

由於需要「遷徙」的距離不長,等到春節或其他假日,大家完全可以選擇公路等多種靈活的、有供給彈性的方式返鄉回家。

「我明白林總的意思了。」韓妃子眼神灼灼。

越來越崇拜老板了怎么辦?

如果所有的老板都如林總這樣,這個世界估計就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