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彪悍民風(1 / 2)

.

<dv ss="k"></dv><dv ss="d250f"><sr>ds_d_x();</sr></dv>

<dv ss="k2"></dv><dv ss="d250r"><sr>ds_d2_x();</sr></dv>李重福短暫的行程,所接受到的信息實在讓他驚駭。

他看到的顯然是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好壞他無法去評論,不過有一,他卻是明白。

這個世界創造的力量顯然要比長安那個世界要大得多。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雖然他不會有什么直觀的感受,也不過是管中窺豹,可是從別人的只言片語中,他得到了許多的信息。

原來人力在這里才是最值錢的,這和從前時全然不一樣,至少在那個時候,人是最賤的工具,某種程度,只要遇到了荒年,一兩貫就足夠買一個人力,而且為了節省開支,那些舍不得投錢進去做的事,都可以用人力去取代。

譬如耕種,人力顯然比畜生要值當的多,畢竟畜生的價格不菲,何況畜生每日吃的也多,與其養頭畜生,分不如人力精細一些。

李重福對於這種模式其實也是一知半解,不過大致,他卻明白了一些關系,無非就是盡力興修水利和改用畜力,來穩定農業,卻使得大量的人力得以解脫出來,解脫出來的人力,再去織布、煉鐵、伐木、采煤,最後再制造出無數的貨物,這些貨物最後又開始流轉,譬如農具到了農人手里,譬如衣衫到了采煤人身上,譬如刀劍則裝備了士兵。

又因為大規模的生產,以及據說是技術的改進,於是,生產的數量已經越來越多,從前一百人一天可以織一百匹布,後來卻到了一百五十匹,乃至於兩百匹的地步,這個時候,據說是出了難題,那就是同樣的人,需要的布只有這樣多。多余的布留著有什么用?難道那些造布的人囤積在倉庫嗎?而那些織布的匠人們造出了超過了需求本身的布匹,難道第二年就歇業在家,等到這些布匹完全消化掉嗎?

這樣顯然是不成的,莫說匠人們需要生業。否則就極有可能餓死,便是那些造布的商賈們,也絕不肯停工,唯一的法子,就是想盡法子。把剩余的布匹兜售出去,本地既然已經無法增加消費,那么就銷往其他地方,無論是劍南、江南或者是長安,又或者是大漠、渤海、暹羅、百濟,乃至於是吐蕃,只要有任何可能,這些人都會一擁而入。

這才是這里的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啊。

李重福雖然平時唯唯諾諾,卻也是絕聰明的人,他很快意識到。為何幾乎這里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博古通今了。

以往的農戶或是豪強,他們要管的,只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至多,也就是和官府交涉,而官府呢,一方面盯著朝廷的動向,一方面治理一方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