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農業問題(1 / 2)

硝酸鉀的出產使得無論是軍工部門還是農業部門都歡飲鼓舞。

軍工部門欣喜的是他們終於有了能夠自產火葯的希望。說實話,在硝酸鉀和硫磺二者之間,硫磺好進口,硝酸鉀就難弄了。主要還是因為歐洲的硝土產量本來就有限,而這有限的產出更是幾乎全被拿去制作了火葯。如今有了硝酸鉀,軍工部門只要派船去智利或秘魯地區拉一船硫磺回來——這玩意兒那里多的是,智利的火山口、秘魯的科隆群島(火山島)上面這類天然硫磺很多,一次拉個幾百噸回來制成火葯就夠東岸海6軍用很久了。

除了軍工部門欣喜之外,農業部門也是高興萬分。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硝酸鉀也是難得的復合肥料呢(同時含有氮、鉀),對於植物生長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因此,當北方火葯廠第一次出產硝土的時候,農業部長金科拉可是到場的唯一一位中央委員級別的高官——他是來看他未來的化肥的。

1639年1月3日,當硝土車間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們將那些純白色的晶體放在眾人面前的時候,金科拉是第一個跑上去仔細看起來的。

「金部長,每畝硝田收獲純凈硝酸鉀3oo公斤。」前中學化學教師張澤成得意洋洋地說道,「馬上天氣轉熱,硝田會進入快出產期,半個月就可以刮一次硝土,每畝的產量也會有所提升。折算下來,這十畝硝田每年產量預計將達到8o-9o噸,運氣好的話能上百噸。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啊。」

他身後是兩名站地畢恭畢敬的明朝匠戶移民。這兩個灰不溜秋的前匠戶此時一人手里拎著個錢袋。錢袋里放著三百元現金。這是上頭獎勵他們貢獻制硝土方法的獎金。其實說實話,他們原本提出的制作硝土的方法很原始,也很粗陋,真要按照他們那種方法收集硝土,那效率將低得嚇人。好在穿越眾中的一些化學老師知道這些硝土產生的原理以及土壤中硝酸細菌的作用,因此將他們的方法做出了重大改進,這樣一來才大大提高了硝酸鉀的產量和度。

「一年才不到一百噸?」金科拉一聽有些急了,「這怎么成?!一百噸硝酸鉀也就能造一百二十噸黑火葯。這點產量維持海6兩軍以及炮台火炮的正常訓練都夠嗆吧?這不成!要提高產量!我還等著拉些硝酸鉀回去當化肥用呢。」

聽了金科拉的話化學部門的幾位負責人頓時面面相覷,最後還是張澤成出面問道:「金部長,這最初制取硝土的時候可沒提到要拿來做化肥啊?我們這個廠可是生產火葯的,不生產化肥。」

「我當然知道。」金科拉有些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說道:「你們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現在國內耕地總面積才剛剛達到三萬一千畝,其中東方縣有一萬畝小麥、三千畝土豆和六千畝大豆;平安縣有五千畝水稻;河中堡那邊有五千畝高粱和兩千畝小麥。這么點地按照去年的糧食產量估算下來,今年如果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的話將收獲各類糧食約七千五百噸,其中接近一半是土豆。可你們算算我們每年要消耗多少糧食不?」

「多少?」張澤成有些傻乎乎地問道。

「在新來了數千人口後,目前我國人口總量歷經歷史性地突破了三萬人。」金科拉揮舞著右手,聲音激越:「三萬人。按每人每天吃兩斤糧食來算,一天就要消耗糧食3o噸。一年就是一萬多噸,你算算糧食缺口有多大?」

「我勒個去!我們不是已經消滅飢餓威脅好幾年了嗎?前兩年我記得還出口糧食創匯來著。」張澤成有些傻了,「這才過去多久,我們的糧食就又不夠吃了?」

聽到金科拉算出來的糧食缺口,一直站在一旁沒說話的化工方面負責人之一宋強也以充滿了疑問的語氣問道:「金部長,糧食缺口怎么一下子變得這么大了?河中堡和本土不是還在用糧食釀酒來著?這如果糧食不夠的話怎么可能允許人們拿糧食去釀酒?」

金科拉的臉皮一紅,欺騙兩位化工「宅男」確實令他感到少許尷尬。其實東岸地區由於出產大量的魚蝦,再加上不時從拉普拉塔進口的便宜牛肉,以及畜牧局及農民自己飼養的大量肉牛、生豬、山羊、家禽,東岸老百姓每日里其實用不著消耗兩斤糧食,真實吃下去的可能也就一斤多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