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捕鯨(一)(1 / 2)

羅洽港內港碼頭上,一艘高大寬廣的機帆船緩緩升起了風帆,准備朝外海駛去。這艘船是農業部新近購造的一條捕鯨船,由現代特種船舶廠承造,船型參照原「飛毛腿」級大飛剪運輸船進行了一番放大、改裝設計:主要是加了防側傾以及雙層甲板設計。

該船上層甲板較為寬闊整潔,便於水手們將捕獵到的鯨拉上來進行處理,如切割鯨脂、剝皮等等。而甲板下方則是一個迷你加工車間,為了能及時處理捕獲的鯨,車間內安裝了一個蒸汽提煉爐,以便能夠第一時間提煉鯨最寶貴的油脂部分。只不過由於船型較小,目前該車間的加工能力還比較有限。但不管怎么說,至少這條船已經具備獨立的獵殺、處理、提煉等一條龍能力了。

這艘船上月月底在河口堡碼頭交付使用,由於裝備了大量燃料、食水、捕鯨器具、加工設備、自衛火炮等物品,其標准排水量也達到了125o多噸,滿載排水量近17oo噸,使用一台62.8馬力的大力水手-2蒸汽機組,外加八面大大小小的縱帆(全部安裝在船只後半部),標准航1o節。船長是由航海學校36屆畢業生、前大明江蘇童生張雲擔任,船員一共6o名,其中包括24名炮手。

作為華夏東岸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捕鯨行動,這艘被命名為「獵殺者1號」號的捕鯨船的出航顯得異常低調,碼頭上除了農業部的兩名官員前來送行外,便再無其他人了。向碼頭官員遞交了出港文書後。「獵殺者1號」轉向南偏西。順著南美大6海岸朝馬島須鯨港而去。

須鯨港位處南半球西風帶。離南大洋的距離相對較近,因此鯨資源極為豐富。據後世的一些信息表明,全世界大約8o%的鯨生活在環繞南極洲的南大洋內。而每當南大洋開始進入冬季,海水結冰的時候,大量鯨便離開棲息地,向北尋找暖水獵食。這個時候,便是捕鯨的大好機會,航行在馬島以及拉普拉塔沿岸的西班牙、東岸船只就經常看到體型碩大的鯨浮現在海面上。

只可惜以前東岸人缺乏船只、裝備和水手。一直放任這些游動的「寶庫」白白溜掉了,這次經過農業部以及工商部的聯合申請,上級終於決定組建國內第一個捕鯨船隊,前往馬島附近捕鯨。隨著國內的工業大展,需要使用潤滑油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一般的機器用蠟對付著潤滑也就算了,但對於某些要求較高的機器如機床、船用蒸汽機等設備則需要高級一些的潤滑油了。以前國內都是用馬島須鯨港居民們捕殺的海豹、海獅等動物熬制的油脂來代替潤滑油,只可惜這種潤滑油的品質雖然不錯,但產量一直很有限。而如今隨著機器數量的越來越多,海豹油也越來越不敷使用。因此,政務院這才將捕鯨提上了議事日程。

其實說真的。在南半球你不捕鯨真的是白瞎了,這里的鯨資源是北半球的好幾倍,如果船只、裝備數量足夠的話,單靠捕鯨就可以滿足國內全部潤滑油需求,甚至還能大量出口。鯨幾乎渾身是寶,油脂、骨骼、內臟、肉、皮、鰭等均能利用,價值極其巨大。

「獵殺者」1號向南全航行了十來天後,於9月2o日穿越重重波濤駛進了馬島須鯨港內。須鯨港經過這些年來的展,人口已經達到了八百多人,經濟主要是以畜牧業為主。島上的居民在這里貧瘠陰冷的土地上種植了一些耐寒的土豆、蔬菜,同時還養了大群綿羊、駱馬、豬牛之類的牲畜。

島上還設有一個軍馬場,放養著大約一百五十余匹軍馬,每當馬匹數量多一些以後便往南非軍馬場輸送,而南非軍馬場的馬匹數量多到一定程度後便往澳洲軍馬場輸送。除了這些以外,島上居民的不多的副業之一大概就是定期定額獵殺附近各個島上的海豹、海獅,以獲取皮毛、提煉潤滑油了;有時候他們也會去那些荒蕪的無人小島上,挖取一些經過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信天翁、海豹、海獅等動物的糞便,出售回本土以換取一些微博的現金收入。

總而言之,馬島須鯨港雖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但她在華夏東岸共和國的版圖上仍舊很不起眼,這里依然是窮困與偏遠的代名詞,當地居民自嘲的時候甚至總說只有水手才記得這里,他們屬於被遺忘者。

在須鯨港內休整了幾天,並補給了一些土豆、洋蔥和橘子後,9月25日,「獵殺者1號」挑了個天氣晴朗的好日子,拔錨離開了港口,朝南方海域行去,因為據說那里經常有體型碩大的鯨出沒。不過鯨雖大,但在茫茫大海中卻依然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不點,因此找尋鯨的工作一直進行得很艱難、很枯燥。

在大海上了飄了五六天後,1o月1日,也許是時來運轉,「獵殺者1號」上的瞭望哨出了興奮的嘶喊聲:「鯨水柱!我看到了鯨噴出的水柱!就在左前方!」

瞭望手的喊聲立刻傳到了甲板上所有人的耳中,原本剛吃過午飯有些昏昏欲睡的張雲立刻一個激靈,只見他快步走到艉樓甲板上,舉起單筒望遠鏡朝瞭望手指出的方向仔細觀察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