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血肉磨坊(二)(2 / 2)

本月初剛剛得知清軍進至萊州府境內的時候,莫茗立刻就將秦尚行及其骨干軍官裝上了兩艘武裝運輸艦,然後載著他們駛往了登州港外海。此時部分清軍騎兵已經抵達登州城外,城內人心浮動,由於不願降清,楊威已經有些無法控制局面。在派人上岸溝通了一番後。登州城內七千明軍只有寥寥兩千余人願意跟隨秦尚行等人前往煙台,其余人在城內士紳的鼓動下決定降清。眼看大勢已去,也不願投靠東岸人的楊威決定削入山,他的一些鐵桿手下也帶著部眾出城四散。城內剩余的三千多人(幾乎全為不堪戰的)打開了城門,跪迎清軍入城。

面對登州這種名城,清軍自然不可能不派兵留守,他們散掉了投誠的三千明軍,然後在城內留駐了後續趕來的兩千步卒。後來行至福山縣時,雖然此地城牆地基均已被東岸人毀去,但由於地處糧道轉運節點,清軍依舊留了兩千人駐守;後來又派了部分人手出去砍柴,再算上路途中押運糧草的、留守青州萊州的,幾番分薄後能用於攻打煙台的人馬其實只有五萬人左右,其中戰兵約兩萬余人(含七千滿洲戰兵)。目前已經到的三萬多人(含一萬夫子)里過一半是戰兵,基本上是主力盡至,後續的四萬多人(含一萬夫子)預計將在接下來兩天內6續匯集。

清軍到來後,當天晚上就組織包衣、夫子在煙台堡南方連夜挖掘炮位,架設大炮,顯示出了他們急迫的心情。想想也是,馬上就是青黃不接的季節了,五六萬清軍頓兵煙台城下,這消耗可不是一般的大。更別說還有數量不少的夫子勞役了,這些人可也是要吃糧的。可想而知,濟南的方大猷為了支應這前線總計近八萬多人(六萬余清軍+兩萬夫子)的口糧以及大量戰馬、馱獸的豆料要花費多大的精力。向濟南、東昌、兗州一帶的大地主們化緣是肯定的了,青州、萊州兩府也要刮地三尺,登州更是沒話說,所有能吃的估計都會被清軍搶走。就這樣也不知道能支應多久,因此清軍利決、不利久戰。

東岸人昨晚就看到了清軍舉火修築火炮炮位的舉動。當夜值班的6軍第1o5連連長李仁軍仔細估測了一番後,現清軍的炮位大概在離煙台堡南城牆外五百余米處。這個距離應當是清軍紅衣大炮的最佳射程了,在這個距離上,他們的火炮不用大仰角也能將炮彈送到煙台城牆上,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動能和破壞力。

這么說來,他們的大炮應該是比孫元化最初鑄的那一批強多了。當年孫元化的那批炮,依據西人給他的射表,仰角45度時射程最大,約六百多米。在一百多年後的18世紀,英國人的一門18磅長管攻城炮在1ooo碼(9oo多米)外的距離上轟擊西班牙城牆,炮彈破壞了城牆一英寸多一點,被認為效果不佳。至於明末很多書籍上寫紅衣大炮射程「糜爛十里」什么的,就純粹是不通兵事的文官們誇張扯淡了。

要知道,明人只是仿制的12磅艦炮而已,用的材質還不如原版英國火炮的鐵質好,射程只會近不會遠。東岸人最好的12磅艦炮極限射程16oo米,但這種炮很少,大量裝備的低倍徑比12磅艦炮射程不會過12oo米,有效射程更是只有八百米左右。因此,清軍的這批紅衣大炮(12磅)的有效射程居然有五百米之多,這還是讓李仁軍很驚訝的。他們一定為了增加火炮射程從而大大增加了炮筒的厚度和長度,不知道他們的火炮有多重,估計一千斤是很難打住了。

昨夜清軍一共有六處在同時舉火修築炮位,全部位於南城牆外。至於西城牆,他們要跨越大片的大沽夾河洪泛區沼澤地帶,此時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解凍,每日白天太陽升起後就滿是泥潭,連人都難走,更別提大炮了。至於說東城牆,清軍還沒傻到那個地步,港灣內還停著海軍的兩艘武裝運輸艦呢,雖然不是專業戰艦,但兩船一側火炮加起來也十來門了,且全是射程較遠的重炮,清軍可不敢來這里找不痛快。因此,南城牆就成了雙方的決戰之地。

李文長今天一大早接替李仁軍時得知了消息,然後立刻上城頭督促炮手們敲掉清軍的那幾門火炮,而眼下的這兩炮彈就是東岸炮兵開火的序幕。兩炮射完畢後,幾名炮組成員立刻忙活了起來,清膛、復位、裝葯包、裝彈、調整炮筒仰角,動作異常熟練。而就在他們忙活的時候,城牆兩側突出部上的火炮也開始了射擊。

最先開火的同樣是兩門12磅加農炮,它們也同樣是兩門炮盯著清軍一個炮位打,力求先敲掉一個再說。這兩炮彈同樣射失,一打在了清軍炮位下面的土丘上,沒造成什么影響;另一則打中了炮位後方的一輛馬車,直接將馬車打散了架,兩匹挽馬被飛濺的木屑刺痛,頓時嘶鳴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