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二)(1 / 2)

1645年7月1o日,新近晉升的劉海洋海軍上尉踏上了一片松軟的河口沖擊平原上。這里就是那幾個費雅喀人嘴里所說的松花江的河口,不過劉海洋在仔細對照地圖後,卻現這里應該是被更上游的原住民們叫做阿穆爾河(即黑龍江)的河流入海口。

仔細交流了一番後,他才現這是一個誤會。因為此地的費雅喀人將上游黑龍江與松花江合流後入海的這一段河流依舊看做是松花江的延續,而東岸人的地圖上顯然是將其標注為黑龍江的。不過這不是什么大問題,只要弄清楚這里是什么地方就可以了。

費雅喀人在離入海口不遠處有一個哨所,十來間房屋遠遠地圍成了一個圓圈,再雜以一些木柵欄,這就是一個簡易城寨了。只不過這樣的城寨實在是不具備什么防御能力,也怪不得那些費雅喀人要向東岸人求援了,只要波雅爾科夫率領的那一百三十多個哥薩克返回這里,憑借著他們相對精良的武器裝備和嫻熟的戰斗技巧,征服這個簡陋的城寨似乎不存在什么難處。

兩個中隊的挺身隊士兵正在沙灘上整隊。這5oo人中間有3oo人是來自河南的地方雜兵,另外還各有一百名來自日本以及鄂倫春的士兵,他們剛剛換上統一的土黃色咔嘰布軍服以及黑檐大蓋帽,腰間束起了武裝帶,腳上穿著嶄新的翻毛皮鞋,看起來也像是那么回事了。

部分士兵扛著從山東、北直隸繳獲來的質量堪憂的鳥銃,但更多的士兵使用的仍然是冷兵器。此時他們在軍官的口令聲中排起了一個歪歪扭扭的五行橫陣,掌旗手舉起了鮮紅色的美洲鷲6軍旗。隊形整理完畢後,他們便在軍官的帶領下朝沿著河流朝內6地區而去。

費雅喀人的主要聚居地離此還有幾天的路程。據帶路的向導說。他們的老家在此段阿穆爾河的上游與阿姆貢河(即恆袞河)交界處。旁邊就是一個湖泊(達里津湖),水草豐美,他們以種植燕麥和黑麥為生,是漁獵加農耕文明的混合體。

隨從們給劉海洋牽來了一匹蒙古馬,劉海洋翻身騎上。然後在大約七八名水兵的護衛下與挺身隊一起,朝前方而去。至於他的副官們,部分留在了軍艦上,以防不測;部分則乘坐著小艇,開始在阿穆爾河口測量航道水深、繪制地圖。

按照劉海洋的記憶,黑龍江下游是可以通行大船的。後世俄羅斯在19世紀就有過大船從河口灣內進入阿穆爾河。不過這里的通航條件卻也夠糟糕,入海口是大片的淺灘,難怪後世的拉伯魯茲、俄美公司的加夫里洛夫等幾位探險家在沒有實地測量過的情況下就斷言阿穆爾河河口不能通航。當時沙皇聽信了他們,幾乎就下令放棄阿穆爾河流域給中國,只是後來年輕的涅維爾斯科伊違抗上級命令堅持進行了一次探險考察,並在河口處靠海岸邊找到了一處足夠通航大型巡洋艦、水深達八米多的航道。這令整個莫斯科都為之震動。

劉海洋雖然篤信他的這艘吃水三米多的炮艦能夠繞開河口處的這片淺灘,從而開進寬闊的阿穆爾河內,但在沒找出確切的航道前他也不敢造次,萬一擱淺了可就麻煩了,那還得讓大泊那邊派船來拖航。因此,這趟進入上游費雅喀人的聚居地,大船還是停在外海比較好。而他則帶著兩個中隊的士兵沿河岸向內6地區步行進。一路所需的補給由從大船上卸下來的幾艘小艇裝載,此時外面刮著東南風,撐起風帆來倒也走得不慢。

阿穆爾河這個名稱還是來自當地人。當地人最初稱黑龍江為「馬穆」,久而久之就訛傳成了「阿穆爾」。阿穆爾河兩岸的土地非常肥沃,都是黑色腐殖土壤。而且這里的降水極為充足,土壤透水性也很好,難怪後世這里成了著名的農業區呢。大批的中國東北農民蜂擁進俄羅斯一側,租地種糧食,收成極高,而且這還是在俄羅斯人不許中國農民使用化肥的情況下得到的收成呢。可想而知這里的土地有多肥沃。

東岸人沿著河岸行走了足足五天,這才看到了費雅喀人的聚居點,那似乎是一個大一點的村子。但這個大也只是相對入海口邊的哨所而言,整個村子依然只有寥寥幾十戶,不足三百人。考慮到這邊極低的人口密度。很可能在附近阿穆爾河兩岸數百里的范圍內,很難再有一個丁口能夠媲美他們的「大部落」了。而也正是擁有如此多的丁口,才讓他們得以占據著阿穆爾河下游至入海口這么一個風水寶地。這里食物來源豐富,土地肥沃,附近森林里的山貨也不少,沒點實力的部落是不可能長久占據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