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網(一)(2 / 2)

廟街過冬營地此時的人口已經比去年繁盛多了,在吸收了一些逃難來的野人女真各部族後,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千二百人。而有了東岸人的庇護,他們今年也安下心來開始定居,並大面積播種了由俄羅斯人傳入的黑麥、燕麥等農作物。

掌管整個黑水地區的莫大帥今年雄心勃勃,開始在庫頁島、阿穆爾河流域肥沃的黑土地上大力擴大播種面積,同時大造漁船,增加漁獲量。而濟州島的徹底占領,更使得島上肥沃的牧場已經大量的存量牲畜落入了東岸人之手,糧食在今年,應該不是太過於缺乏了!

因此,在現能夠養活更多人之後,東岸人在江北的時候便不再顧忌,每攻破一個州縣都裹挾大批男女上船,然後拉到東北或煙台。據統計,截止1646年5月1日,45-46移民運輸季結束後的黑水地區的移民人口已經維持在六萬多人的高位,差不多是史上最高了。

其中,煙台地區的滯留移民人口(不含軍隊人數,下同)約為2.5萬人——這些人遲早都要轉移到別處,因為煙台的作用已大大下降;庫頁島(含黑水港、大泊港以及利尻島)上的人口最多,約有3.6萬人(包括五千常住居民);處於東岸人間接控制下的濟州島上新增了約六千打散後分配到島上的明人百姓,這是為了給島上翟從諤等三家武裝穩固根基用的。他們三家合兵才55oo人,控制島上數萬朝鮮人總感覺有些不穩當。

最後,東岸人還將俘虜的總計約兩千名清軍許定國部河南兵打散後分配到了廟街以及恆袞寨兩處,交由當地的山丹人看守,進行勞動改造。如果表現正常的話,一定時間後他們可以被赦免為自由民,並分配土地,在阿穆爾河流域扎下根來。其實這些人原本都是河南的泥腿子,跟隨長官稀里糊塗投降了清朝,然後又稀里糊塗去了山東,再被一戰擊潰抓了俘虜,到現在都鬧不清楚狀況呢。

他們跟誰混不是混啊,只要東岸人讓他們吃飽穿暖,就是跟著他們打「我大清」也是沒二話的。這些人到來後,廟街與恆袞寨兩處的人口分別達到了兩千之眾,算是初具規模了。而且他們和山丹人不是一個系統的,擠在一起也能互相制衡,便於東岸人羈縻這兩處。兩千人的城寨,在此時的阿穆爾河流域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這就是背靠大樹好乘涼的結果啊,山東、河北、江北多的就是流民,一股腦兒地塞到東北來,即便冬天因為不適應死掉一批,也還會有更多的人活下來。這些都會極大地改變此地的人種構成,對以後東岸開展的各項戰略影響深遠。

此時兩艘內河炮艇就載了第二批約五百人來到廟街。這些還穿著清軍號衣的降兵們抖抖索索地跨出船艙,垂頭喪氣地被押到了岸上,交由本地的山丹人看管,然後進行勞動改造——主要是種地、伐木、築城、割草、照料牲畜。這些人中基本沒有軍官(軍官都去黑水煤礦勞動了),因此比較好管束,東岸人也留了幾名顧問在此,名義上是聯絡官,實際是本地的太上皇,監視兩地的一切事務。

阿穆爾河流域,承載了莫茗莫大帥一個絕大的計劃,即在此地屯田數年,積蓄糧草、搜羅野人女真各部,同時移居明人至此,壯大丁口。待展到一定程度後,開始逐步向黑龍江南岸以堡壘戰術蠶食,有時候甚至會出動大隊騎兵南下打草谷,使得清廷擾不勝擾。以此時東北地區令人蛋疼的交通條件,清廷頂多派個一萬人來此地作戰,多了後勤就支持不住。

在17世紀5o年代,清廷曾兩次派兵和俄羅斯交戰,第一次兩千八旗兵,被哈巴羅夫的17o名哥薩克大敗後(死傷七八百,被奪炮兩門),第二次派了一萬八旗兵,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擊敗數百名由俄羅斯破產農民和哥薩克組成的混編部隊。最後自己也因為糧盡無奈退兵,奪回的失地後來又被俄羅斯人占去,由此可見清軍轉運補給之困難。

但東岸人可不存在這個問題,一是可以在當地屯田,二是可以用船只運輸糧食過來,後勤支持比清軍強了百倍,打起仗來自然大占上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