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國離鄉(二)(1 / 2)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一名三十出頭、身穿稠衫的中年人搖頭晃腦地吟道。此時他正站在幾年前重修的岳陽樓前,看著樓外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一時感慨萬千。只可惜,他身周的一圈人都不是不懂風雅的粗人,他們有的是東岸6軍士兵,有的是挺身隊軍官,有的是大順軍中將佐,僅有的一位落魄讀書人模樣的師爺也正在遠處賣力地計數著物資,沒空跑到這來拍這位東岸海寇黃大掌櫃的馬屁。

黃大掌櫃名叫黃儀,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穿越眾,穿越前是一名初中生,才16歲。在本土各個衙門都廝混過,高不成低不就的,混得很不如意。再加上他的小爺脾氣,因此很不受眾人待見。這次他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在兵團堡教音樂、歌唱教得好好的,非要尋死覓活地來遠東闖盪,早就看他不順眼的教務處長自然大喜過望,迅為他辦妥手續,一腳將其踢來了遠東。

到了遠東,這廝總算老實消停了,在莫大帥這等人物面前也一直是低眉順眼的,沒鬧過什么意氣之爭。在他主動請纓擔任與大順政權的聯絡人角色後,莫茗也很給面子地給他撥了一些人,成立了一個商社,專門做與大順之間的商業貿易。而這所謂的商業貿易,其實很簡單,即東岸人將武器裝備「賣」給大順(可以說是半賣半送),而大順則在自己的控制區以及清軍控制區內搜羅一些東岸需要的東西,如葯材、糧食、金銀、茶葉、絲帛、瓷器乃至古玩字畫等物。至於人口。由於與東岸控制區相隔甚遠,轉運不易。因此只能無奈放棄掉了。

當然,不大規模交易人口,不代表沒有任何人"koujiao"易。比如此時的巴陵縣碼頭上,就有一批一臉菜色的人。這些人大多是婦孺,只有少部分是半大的少年,至於成年男子,則更是少數中的少數了。他們基本都是李闖軍中隨軍多年的烈士遺孤,來源也比較雜。但大多數都是陝甘、山西、河南人士。隨著清軍從北方調集重兵進駐武昌,對大順下一步的重點軍事打擊即將展開,再把這些老弱婦孺留在身邊根本就是把他們往火坑里推。

進入湖南這一年來,很多人因營養不良、缺醫少葯、水土不服等原因紛紛死去。而平時轉戰過程中由於物資要優先保障作戰部隊,這些人又會大批死去,比如歷史上陝西撤退時,一場大風雪就凍死了幾萬婦孺。因此。將這些人交給東岸人,說不定是給他們留了一條活路。這樣順軍能夠將全部精力集中到與清軍作戰上,這些戰時經常會因為順軍戰敗匆忙撤退而被清軍俘殺的老弱婦孺也能免於死難,對大家都有好處。當然了,送這些人去東岸控制區,一定要秉持著自願的原則。不能像賣豬仔一樣一股腦地打包送給東岸人,不然很可能會影響到部隊士氣。

於是,在這樣一種的背景下,經李自成默許,高一功、李過、袁宗第、劉芳亮等人開始在軍中統計願意去東岸控制區的隨軍婦孺。他們將東岸控制區誇得跟仙境似的。讓一干平時吃不飽、穿不暖,還不時有生命威脅的老幼婦孺們非常動心。很快。經過幾個月時間的動員,批一千余名老弱婦孺被計點了出來,他們將在今日登上去東岸的船只,就此告別大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離別之際,很多人自然也是依依不舍的,畢竟大順再差,也是他們這幫人最後的依靠了。這么多年一起走過來,有在河南與明軍大戰時的惶恐不安,有打進了西安城的歡呼雀躍,更有進了北京後的欣喜若狂,當然現在大家心頭彌漫的是被清軍屢次擊敗、亡命奔逃的絕望失落。尤其是那些十幾歲的半大小子,可以說他們的童年、少年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渡過的,如今讓他們與朝夕相處了多年的小伙伴、大叔大嬸們離別,自然是極為不舍的。

不過世道就是這么殘酷,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走。以如今大順的景況,是很難照顧周全這數萬婦孺了,離開對大家都是一種解脫。其實他們還算是幸運的了,比起當年因為大順席卷北方而造成的大量無辜死亡的婦孺,被大順逼著當簽軍枉死在明軍陣前的婦孺,他們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了,因為他們至少活了下來。

黃儀搖頭晃腦地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吟完,然後又故作風雅地喝了一壺茶,這才施施然地走到碼頭邊,看著碼頭上隨船來的少數東岸6軍士兵正指揮著順軍兵將們卸載武器,然後又看看那些安靜地蹲在在草地上、蓬頭垢面的順軍老弱婦孺,想了想後從懷里拿出了一把可可粉做成的糖果,分給了離他最近的一些小孩。

小孩光著屁股,鼻子下面還流著兩行清水鼻涕,臉和手都臟兮兮的,可能是餓極了,抓著糖果就往嘴里塞。興許是從來沒吃過這么好的東西,這個小孩高興地眼睛都眯了起來,吃完後又眼巴巴地看向黃儀。

黃儀突然感到鼻子有些酸,想想自己以前整日里這個不忿、那個不服,對這也有意見、對那也看不慣,整日里跟個二逼似的。自以為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其實到頭來都是狗屎,還不如像眼下多救一些可憐的孩子有意義呢。要那么多錢干嘛?還不夠自己享受揮霍么!整日里蠅營狗苟有意思么?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