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三章 新的拓殖(三)(1 / 2)

不得不說,三茬輪作制度的優點還是很明顯的。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村民們可以飼養為數不少的牲畜,以盡量獲取更多的經濟收入,畢竟牛羊可比谷物更賣得上價。東岸政府征稅的時候也是以收取現金為主,現在已經基本不再收取實物稅收了。同時他們休耕的田地里還將積攢下大量的牲畜糞便作為肥料,使得明年種植谷物時土壤變得更加肥沃。對於較為貧瘠的土地,此種輪作制度的優越性比肥沃的土地還要高,農作物的產量提高比率也會更高一些。而且,平日里收獲的谷物秸稈也可作為牲畜的飼料,以便在冬季牧草短缺的時候不至於使用寶貴的谷物來喂養牲畜。

這種東西說實話,並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黑科技。早在幾百年前,歐洲和中國的農民就已經總結出了這種制度,只不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比如人口增長土地短缺、政治動盪戰爭頻繁等等,這些制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比如歐洲在中世紀中期(12-13世紀)的時候就有部分地區(萊茵河地區)采取這種休耕輪作的方式來保持地力了,但這種方式始終只在局部地區一度流行並且很快就被打斷,一直到18世紀所謂的「農業革命」到來後才會被人們大規模推廣普及,著實是令人費解。

「我向定遠鄉那邊的人打聽過了,即便是新開墾的荒地,種植苜蓿這種作物的話一年收個4ooo斤不成問題,畢竟我們這里的氣候還是非常適合這種作物生長的。這些牧草再加上一些土豆或紅薯的話,養個十頭牛不在話下。」到了門口後,安德森跳下了車,然後將她的妻子喊出來一起卸牧草。

她的妻子正在圈舍邊照料菜牛,聞言立刻急急走了過來,看到王有財也跟在後邊後,立刻臉紅了起來。小聲打了句招呼:「王先生。」

王有財笑眯眯地應了一聲,然後開始幫他倆一起干活。安德森買的牛看起來都很瘦弱,也許是從南方一路趕過來的路上損失了太多的體重,因此現在急需補充膘肥。這八頭牛總共才花了8o元,這要不是從拉普拉塔搶來的牛,怎么可能有這么便宜!說來說去,這場戰爭的結果先不說。至少東岸的底層農民們已經著實撈了一筆好處。不然即便上層想在全國推廣三茬輪作制度,那么又哪來那么多牲畜分配給農民們?如今倒好,通過一場戰爭就巧取豪奪了大量牛羊,這三茬輪作推廣的「啟動資金」立刻便到位了很大一部分。

其實原本政務院是准備把搶來的大量牛羊全部在牧場鄉國營牧場集中放牧的,但軍部執意要給農民們分牛,因為這些廣大的農民正是民兵的最主要來源。他們還拉了農業部做盟友。指出農業部即將推廣的三茬輪作制度需要大量的牛,而國營牧場采取的非圈養的放牧模式效率太低,牛整日里吃的都是質量低劣的野生雜草,生長緩慢、產生糞便少,不利於農業展。最後實在拗不過軍部,政務院才同意將一半的牛羊拿出來低價出售,順便回籠一些資金。

至於安德森所說的「問過定遠鄉那邊的人」。是因為都東方縣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做關於三茬輪作制度的試驗了。當時農業部一幫農民出身的穿越眾官員們面對沒有化肥、良種、農葯、農機的「古代農業」一籌莫展,普遍在七八十斤的小麥畝產幾乎將他們逼瘋,這對於雄心勃勃想逐步拋棄土豆種植的農業部來說不啻於一次沉重的打擊。

沒辦法之下,他們只能一邊維持巨量的土豆種植面積,一邊派人去歐洲(英格蘭、尼德蘭)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後來還是從西屬南尼德蘭地區過來的瓦隆移民給他們帶來了靈感。在不斷地總結經驗後,他們最終鼓搗出了和後世的諾福克制度差不多的輪作方法,並正式命名為東岸三茬輪作制度。

12年前。他們在東方縣定遠鄉劃撥了一萬五千畝農田作為試驗田,開始執行三茬輪作制度。這12年中,每一畝地平均休耕四年(期間種植牧草),其余八年全部種植小麥。小麥畝產也從一開始(1635年)的7o多斤(種子收獲比1:4.6),逐步上升到1641年的9o余斤(種子收獲比1:5.9),增長28%;然後到了1644年的時候畝產小麥12o斤左右(種子收獲比1:7.5),與三年前相比再次增長27%;而今年的數據也才剛剛出籠。比較喜人,畝產小麥14o余斤(種子收獲比1:8.8),環比上一個周期再次增長13%。

這個數據基本上可以確認三茬輪作制度的大獲成功。因為休耕的土地(種植著牧草)基本不需要農民們多做照料,相反還收獲了大量糞肥以及牲畜(皮、肉、脂、奶均可賣錢)。而經過休耕的土地肥力也得到了保持。小麥單產也比未實行輪作前足足提高了將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