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爭催化(三)(1 / 2)

1647年9月2o日,剛剛過完東岸歷元宵節的西北墾殖局局長馬甲又馬不停蹄地巡視起了下轄的鐵嶺、成山、河津、梅洛、百尺崖五個定居點。。。這五個定居點散布在上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區域內,馬甲與秘書、隨從、護衛等人一開始乘坐馬車,後來干脆直接騎馬,並於1o月1o日這一天抵達了本次視察的最後一個目的地——百尺崖堡。

百尺崖堡這個定居點已經設立差不多兩年了,最初本地只有數百名來自大明山東百尺崖千戶所的軍戶,現在人口幾經補充後也達到了兩千人左右,其中明人約占4o%,幾乎全是男性。剩下的一半人口全部來自希臘、保加利亞、摩爾達維亞這三個地區,大部分(約8o%)是女人。

百尺崖堡的農業條件很一般,因為這里原本都是荒草甸子,即便經過清理後開墾出來的農田中依然殘留了大量草種,導致地里的小麥麥苗競爭過度,產量比起北方略有不如。再一個就是,與整個東岸南方相似,這里雖然降水豐富(年降雨量1ooo毫米),但依然缺少大型地表徑流,落下來的雨水無法利用。等到降雨少的季節,不光地里澆灌有些困難,就是人畜飲水都有些不便。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組織大批人手修建農村小水庫,同時開挖灌溉水渠,最好向西一直挖到黑河(內河羅河)流域,通過一級級的蒸汽提水站將黑河豐沛的水資源引到百尺崖這邊來,以灌溉附近的農田。

組織農民修建水利設施是一項大工程。光靠百尺崖堡的這點勞動力肯定是不行的。而且最近鄉政府剛剛組織了五百名成年男子前往拉普拉塔服勞役。這勞動力就更缺乏了。雖然現在是晚冬早春的農閑時節。但對於東岸共和國治下的新定居點的農民們來說,他們永遠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比如開辟荒地、比如挖河修渠、比如修橋鋪路、比如軍事訓練等等,總之你一刻也別想閑下來。

「相當一部分本地的勞動力已經被抽調到拉普拉塔戰場上充當軍夫了,剩余的勞動力也被束縛在了西北鐵路的修築工地上。上頭規定的工期比較緊,現在甚至連女人和小孩都被動員到工地上了。我昨天去村里調研時,整個村子除了幾個巡邏的民兵外,就只有一些四處亂竄的獵狗了,仿佛這里從一開始就是這么荒涼一樣。」馬甲的秘書康坦腋下夾著個筆記本。手里還提著個皮包,一邊走一邊向馬甲介紹著。

他嘴里說的西北鐵路在前幾天剛剛才將峽谷堡到百尺崖堡這一段幾十公里修通,而呼嘯而至的火車此時終於可以將大量沉重的物資、器械直接拉過來了——而事實上也是這樣,就在昨天,一列拖著8節車廂(含一節煤水車)的火車以3o公里的時給百尺崖堡火車站拉來了許多施工器材、4o噸小麥、大量日用品。從今以後,往梅洛堡方向輸送物資的馬車隊就可以輕松許多了,他們可以在百尺崖堡舒舒服服地休整、等待,然後將火車運送過來的物資再運回梅洛,路程和一年前相比起碼省了三分之二。

「火車確實是開內6地區的大利器。」馬甲贊許地說道,「沒有火車。單憑那些重型貨運馬車,要拉這些鋼材、工具、糧食甚至人員到數百公里外簡直就是一種折磨。運輸成本能飛到天上去。而更關鍵的是,由於前線戰場吸收了太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原本勞動力資源較為充裕的廣大鄉村地區現在也吃緊了起來,大量物資堆積這無人運輸就是明證啊。不過好在我們還有火車幫忙,現在從下伊河堡出的列車(8節車廂),6節載貨、1節載人,每三天一列,輕輕松松就將幾十噸的物資運到指定目的地。嗯,要梅林縣的南方車輛廠加大生產力度了,現在下伊河堡這邊才這一台火車頭,完全不夠用。以我們現在生產的零部件強度,三天一列車的頻率還是太高了些,火車頭一旦損壞就沒有備用的更換,還是向上級再多申請一台的好。」

馬甲說這話時,遠處正好一列火車吞吐著黑煙緩緩進站。這是一列有8節車廂的標准列車,一共拉了3o噸面粉、2o噸煤炭、1o噸水泥以及大批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