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漂洋過海(六)(1 / 2)

1648年6月11日,歷史會銘記這一天。[

天空陽光明媚,這使得全副武裝的東岸人都感覺有些熱。不過處於東南信風帶內的這座島外圍海風不小,這令大家終於沒那么難受了。船只正對面是一大圈珊瑚礁組成的若隱若現、斷斷續續的6地,珊瑚礁離海岸線還有點距離,因此在這些珊瑚礁與海岸線之間便形成了一個環形的潟湖。

潟湖內的水文狀況大家一概不知,因此也不敢貿然將「探索」號開進去。該船現在的吃水深度已經達到了將近4米,在沒有測量水深、標注航道的情況下,任誰也不敢將船開進這段潟湖以內。

大船上放下了三艘小艇,張金華帶隊的34名(2人因病滯留在澳洲)探險隊員分乘兩艘。他們中有農業部的、有交通部的,也有海軍部的,戰斗人員不多,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樣子,其余均是考察人員。此外,吉文少尉命令自己的大副——一名加勒比海盜出身的英格蘭人——帶著15名全副武裝的水手也搭乘了一艘小艇,與探險隊一起上岸,以護衛他們的安全。

水手們升起了小艇上的軟帆,在東南信風的吹拂下,船只立刻緩緩向前飄去。他們小心翼翼地劃著木槳,不斷調整著方向,最後終於駛進了潟湖以內。潟湖內的海水明亮得就像面鏡子,在太陽光的照耀下,簡直亮瞎人的雙眼。海水的透明度也很高,大家甚至能夠看到水下一些在珊瑚礁附近活動的游魚。

「那是鰹魚!一種很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拉普拉塔那邊這種魚不多,但售價極高。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晚上可以來這邊釣,但我不保證你會釣到。總的來說,這里並不是鰹魚的集中地,或者說,這里的魚很少,我覺得你還不如把興趣放到尋找一些黑珍珠上面,這才是大溪地島的特產。」張金華看了一眼正炯炯有神地盯著海面下方的一個年輕人說道。

這個年輕人名叫劉伏波,年紀大約十五六歲。身穿海軍夏季短袖常服。是海軍上尉劉大的大兒子。他的母親阿黛爾是一名德裔瑞士移民,目前在東方縣人民醫院工作。劉伏波是航海學校的學生,目前還剩最後一年的實習期,此次跟隨「探索」號前往大溪地島便是他的結業考核。

劉伏波聽到張金華說的話後笑了笑。將目光從泛著藍寶石幽光的海底收了回來。然後下意識地抓了抓腰間的41年式鋼制刺刀。小聲問道:「張叔叔,一會會不會有戰斗?」

「叫我張隊長!」張金華糾正了一下少年的稱呼,然後解釋道:「一般來說不會有沖突。但什么事都怕萬一,一會上岸後胸甲不許脫掉,所有人靠攏在一起,咱們先禮後兵。這些土人文明層次低得很,比那些克蘭迪人還不如,或許他們只會用石頭或木矛吧。」

聽到這些人比克蘭迪人的文明水平還低,少年人放下了心,然後安靜地坐在船舷一側,看著越來越近的海岸。

很快,三艘小艇就進入了淺水區,劃槳的水手將木槳收到船上,然後跳下海,在齊腰深的海水中借助風力使勁將小艇推上了海灘。

張金華在幾名戰斗人員的重重保護下也上了岸,腳下是松軟的海灘,前方是大片灌木叢,其中偶爾夾雜著一些椰樹,這令張金華有些意外。要知道椰子原產於馬來地區,在17世紀世界上有椰子的地方可不多,一般也就在東南亞地區而已;馬達加斯加也有大片椰樹林,但這是公元前6oo-1ooo年時那幫順著洋流和季風漂到馬達加斯加的馬來人帶去的。

除此之外,無論是非洲還是美洲地區,現在基本都很難看到這種東西,因為其還沒有大規模流傳開來。大溪地島上有椰樹,也許這足以證明這里的人種和馬來半島、印尼一帶的人是近親,是他們將椰樹漂洋過海帶到了這個茫茫大洋中的小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