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漂洋過海(十六)(2 / 2)

謝天謝地,我們的人還在!這是劃著小艇靠岸的東岸水手們的第一反應。因為他們在島邊看到了一座規模頗為不小的木質營寨,營寨內還樹立著一根高高的旗桿,旗桿上華夏東岸共和國的國旗正獵獵飛舞。

岸邊還有一條用圓木制成的粗陋棧橋,這給登岸的東岸水手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一些穿著土黃色短袖軍服的人正拿著火槍在碼頭上等著,在確認登岸的水手確實來自東岸後,他們這才喜笑顏開地放下了手里得武器,示意他們上岸,然後立刻派人將消息傳到了營寨內。

很快,營寨內在聽說本土有四艘大船抵達外海後,立刻群情振奮,負責本地治安的東澳守備隊上士王思忠立馬帶著一群人走了出來。剛剛從小艇上下來的張金華放眼望去,只見這些人排成整齊的兩列縱隊,肩扛上了刺刀的火槍、腰懸軍刀、腳踏皮靴,與碼頭上的幾名士兵不一樣的是,這些人還穿著長袖長褲。總而言之,這支部隊看起來似乎是一支正規部隊——至少也是一支訓練有素的民兵部隊。

果然,在經過交涉後,張金華立刻知道了這些人都來自澳洲金山港,總計大約百來人,是常駐澳洲的黑水開拓隊副隊長安處所派,大約在去年年中的時候抵達,專司負責大溪地島的治安。這支部隊的帶隊軍官是一名陸軍上士,名叫王思忠,是已經定居東岸的前山東匪首、濟州三部之一的王家忠的族侄。他手下的士兵來源也很雜,除一半來自大明山東以外,剩下的多來自山丹、日本和朝鮮,甚至還有十幾名被流放至澳洲後「改過自新」(放棄天主教信仰、入籍東岸)的西班牙人。

這些人在49年年中登陸後,便與張金華留守此地的32名探險隊員(彼時只有21人還活著)匯合,然後接管了此地的防務。49年下半年,金山港方面又往這里運了一千余名移民——其中既有正兒八經的明人移民(約占60%),也有流放至此的勞改犯(多為清軍官兵),更有強制遷移至此的土著(包括澳洲土著和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居民。

移民到來後,王思忠立刻對他們進行了編組,然後征發起來伐木造屋,修建營寨碼頭,同時也在寨子外面勘探地形、丈量土地,准備清理出來一些土地種植糧食。不過他們的這種行為顯然引起了本島土著居民們的敵視,因此雙方之間的關系立刻陷入了緊張之中。在購買土地的請求被土人酋長拒絕後,外來東岸移民與土著之間的小沖突便時有發生。

三個多月前,在一名東岸士兵失手打死兩名土著之後,雙方之間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土著酋長糾集了數百人,悍然進攻東岸人在海邊構築的營寨,守備隊士兵奮起反擊,利用火槍和長矛將土著打得屁滾尿流,狼狽而去。

這次事件發生之後,東岸外來者和土著原住民之間的關系再也無法緩和。土著們停止了對此地的椰子、來檬、甘蔗、黑珍珠等東西的供應,也不再願意接受東岸人的雇佣去砍伐樹木,雙方之間上升到了明面上的武裝對抗。

張金華在了解這些訊息後,立刻利用自己本土特派員的身份,宣布在大溪地島實行軍管,同時在移民中征集品行端正、身體強健者加入守備隊,把原本一百來名士兵擴充至兩百人,並正式將其命名為大溪地守備隊。至於擴軍所需的軍械護具么,四艘船上帶著很多,正好一並發下。其中甚至還有著三四門小口徑火炮,讓王思忠等人看著大為振奮。

在做完這一切後,3月25日,張金華下令船上的新移民們下船定居,與島上的老移民們一起,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建設家園。這些新移民里除了三百多名瓜拉尼流放者外,還有數十名船廠工人、經驗豐富的農民,以及木匠、建築工程師、槍械修理匠、獸醫等技術人員,他們也將奉命在此地工作,幫助這里建設起一個初級的微型基地——一個能夠修理船只和提供淡水蔬菜的遠洋補給基地。

安頓好這個基地後,三艘移民船揚帆起航,離開了大溪地島,朝澳洲金山港而去,他們還得抓緊時間去運移民呢。至於張金華么,他將晚幾天再出發,不過目的地卻是黑水地區的煙台港,按照計劃,他將和邵樹德、魏博秋等人在那里碰一次面,商討一下移民和貿易事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