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六章 烏江之畔(五)(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

1651年4月底,石浦堡——石浦河(桑切斯河)與黑河交界處,後世新柏林以東不到二十公里處——外的工地上,大群河間奴正在黑人工頭(都是在東岸服務三年以上較可靠的黑人勞務工,回南非後基本都會升職)的監督下,精赤著上身,為這座新立定居點的城牆建設而努力著。↗

建築材料是從西面的歸德港——後世烏拉圭河畔的新柏林市,因第一批定居者大部都是榆園軍賣給東岸的歸德府農民而得名——運來的。在歸德港這個同樣剛剛設立不過兩月的城鎮上,多艘內河小汽船通過粗陋的木質碼頭將一堆堆的建築物資與補給品送了過來,然後通過載重馬車運到別處,有力支援了這些地區的開發。

石浦堡地處石浦河與黑河交匯形成的河灣處,這里有東岸大草原上難得的一片樹林——河灣處充足的水源保證了樹木在略顯干燥的夏季也能夠茁壯成長——東岸人伐掉了一片樹林,用作前期的建築材料。樹林下方是棕色的森林土壤,千萬年來人跡罕至的土地上積累了厚厚的一層適合植物生長的腐殖層,如果好好清理下地面上殘存的灌木、野草的話,前一兩年不敢說,第三年開始,這片田地的產量將會達到一個令人驚喜的數字。

東岸人的城池就規劃在砍伐掉的森林上方,面積不是很大,也幸好這里多半都是平地,能夠節省不少平整土地的時間。目前城池才剛剛進入初始修建階段,大批河間奴正在努力修建著城牆。他們吃力地扛著磚頭、石灰、水泥以及砂石。稍有偷懶便會遭到黑人工頭劈頭蓋臉的一頓皮鞭。他們也不敢反抗。因為外面正在維持秩序的一批巡警可不是吃素的。

河間奴們在奴隸修建著城牆以及城內建築物,而剛剛坐船移民過來的一千五百名歸德府農民則在兵團堡學兵以及部分退伍軍人的帶領下,同步在城外不遠處修建起了水利設施——准確地說應該是水壩和水庫。

眾所周知,石浦堡地處兩大河流交匯處,附近森林面積相對廣闊、沼澤濕地也星羅棋布,如果不花大力氣改造整治環境的話,這里別說不能種田了,恐怕連住人都不太適合——因為環境利於病菌繁衍;當然了。換個角度來說的話,這里如果花大力氣整治好了,修建起完備的農田水利設施,那么就是一處極具潛力的農業生產基地,幾乎可以媲美北方的鴨子湖流域了。所以,一切問題的根源,又都歸結到了需要修建的農田水利設施上,而這,也正是東岸人目前正在努力建設的東西。

黑河到了下游(流入烏江)這個地段,不但河闊水深。就連水量也很豐沛、水流速度更不是一般地快,而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不好好利用下著實有些可惜了。東岸人目前所規劃的,其實就是利用現成的河道、濕地,將其改造成一個容量較大的人工水庫,然後再在水庫周邊修建四通八達的灌溉水渠,這便有了農業發展的良好基礎了。

水庫的堤壩以南面建築材料公司靖江分公司(目前就一座磚瓦輪窯,且只有部分竣工投產)生產的大型城牆用條磚做主體,輔以同樣從別處運來的水泥、石灰砂漿來砌造。水壩型制為支墩壩,即該壩包含擋水牆以及大量支撐擋水牆的支墩組成。最初的時候,新成立的水利部的技術員們建議使用特制的鑄鐵支墩支撐擋水牆,但考慮到成本以及安裝的困難度等問題,這個設計方案被否決了,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混凝土的支墩設計。

這種水庫是一種在這個年代極為先進的設計,也是某個有多年農村生活經驗的穿越眾依據自己所見所聞給出的點子,對於石浦水庫這種中小型水庫來說非常適用。歷史上要直到1800年,才有人在印度建造出了這種型制的水壩,由此可見其先進程度。

水庫的擋水牆上有許多泄水孔,這些由水閘控制著的泄水孔的最大作用就是安全泄洪,以確保當水庫水位達到警戒線後,可以通過泄水孔將多余的水排到低於水庫水面的河床上。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以東岸共和國如今的水泥標號、鋼筋的強度以及其他一些工程建造或材料上的問題,這些水庫的警戒水位以及泄洪孔勢必不能設置得太高,否則極有可能發生悲劇性的潰堤事件,殃及下游的農庄或工業作坊,造成不應有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