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勞務工(四)(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

「恭喜,從現在起,你們就是華夏東岸共和國的正式國民了。@,」林西堡外,退伍老兵出身的鄉長將身份證明一一授予了列隊站在他面前的百余名意大利契約奴勞務工。他們的勞務工合同之前已經到期了,而在東岸工作了5-7年不等的他們也很快就申請到了國籍,這次林西堡方面干脆給他們辦了一個集體入籍儀式,並正式宣布他們從此是華夏東岸共和國西北墾殖局鐵嶺縣林西鄉的居民了。

說到鐵嶺縣,這也是政務院剛剛批准成立的,下轄鐵嶺鎮(縣政府所在地)、馬家灣鄉、金水鄉、稻葉鄉和林西鄉,一鎮四鄉總計有一萬八千余人口,這在華夏東岸共和國也不是一個小縣了,更何況這里還有鐵嶺特鋼廠、西部鍛壓廠、第一重型機械廠、鐵嶺礦務局(錳礦、鐵礦、煤礦、金礦)等多家骨干企業,堪稱東岸第二個工業重鎮,無論如何拔高其重要性都不為過。

而政務院為了支援鐵嶺縣的發展,前陣子已經下令,將陸陸續續合同到期的千余名外來勞務工(原本就在鐵嶺鎮援建各種基礎設施)落戶鐵嶺,後來更是將從新華夏島運來的一批貝齊米薩拉卡女人(人數約五六百)分配給這些意大利人,而這也是時隔多年以後,東岸本土再一次對新華夏馬來女人開禁,下次是什么時候就不好說了。

這一批次百來名意大利裔勞務工也都在東岸工作多年了,如今語言、服飾都已和本地人無異,也許在生活習慣和文化認知上還有一些不同點。但這都不是大問題了。執委會原本也沒想著同化他們。他們爭取的更多是第二代而已。

不過他們終究是生活在明人比例高達44%、混血後裔比例亦高達18.2%的華夏東岸共和國,在這個新興的國度中,來自東方的元素始終占據主流——蓋因大部分男人皆為明人——因此他們不可避免地、自覺不自覺地改變著生活習慣,漸漸失去自己的文化特征。就像南非開普敦殖民地那些移居過來的德意志人一樣,那些苦哈哈的德國人其實就人數來說並不比說低地德語的荷蘭人少太多,但在與荷蘭人通婚後,他們及其後裔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征一致在向荷蘭人靠攏,直至最終大部荷蘭化。

如今東岸的外來移民也有這個趨勢。他們的生活習慣上漸漸向明人靠攏,比如吃的都是「東方面包」(饅頭)——在東岸想找一家烤面包店那是相當之難,也許只有在東方縣、平安縣、青島縣這三個地方才有那么一兩家了——面條、米飯等東方食品,以及穿越眾提倡起來的後世一些食品;穿的服飾也是以穿越眾服飾及明人服飾為主,有時候還會有一些奇怪的混搭風格服飾;語言更是在夜校學的那種由羅馬音標標注的標准東岸語(普通話),等等諸如此類的生活習俗。

無所不在的社會氛圍在悄然剝離掉他們本身的文化特征、逼迫他們養成新的生活習慣、潛移默化著他們的思維方式與生活哲學,這就是同化的本質。當然了,任何同化都是相互的,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雖然一直是以東方文化為主),也同樣改變了很多東方移民的部分觀念。比如看問題的角度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

甚至於,一些穿越眾也被這些文化所感染。對自己的三觀有了新的修正——這從東岸國內的一些如《東岸評論》、《民生》、《現代東岸》之類的主流雜志上的風向就能看得出來。在以穿越眾為主要投稿者的這些雜志上,幾乎每期都有關於新文化、新思維、新認識、新看法的爭論。這些思想的火花在不停的碰撞中漸漸成形,假以時日,必將形成東岸所獨有的價值觀和文化觀——這是一個新民族的核心要素之一。

眼前這些意大利勞務工們歷經多年的東岸生活,原本自由散漫的習性得到了極大改良,他們在鐵路建設工地上、在陰暗潮濕的礦井下、在滿是泥濘的河道中、在快節奏的磚窯廠內,已經漸漸習慣了嚴格的勞動紀律和鐵一般的管理制度。簡單點說,這5-7年的勞動生涯使得他們得到了一番記憶深刻的淬煉,而且今後他們生活的所謂高壓社會將繼續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東岸人,這些以後將成為他們及後代身上顯眼的文化烙印,一走出去別人就知道這是個東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