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洋產業(二)(2 / 2)

他今天是奉農業部的指示前來巡查漁業生產狀況的,羅洽港是第一站,後面還要去鹽城港、馬島須鯨港和南鐵附屬地的阿勞坎港。張雲作為南海漁業公司舉足輕重的人物,陳科即便是穿二代。也不敢太過怠慢,而且他本人對張雲也是頗為敬佩的,因此說話也非常客氣。

「呵呵,陳巡視員真會說話。」張雲笑道,「都是大家的努力,我一個人干不了這么多事的。公司的陳總、李副總、林副總(這幾人都是穿越眾。負責人事、考勤、財務、市場、外聯等事務,制定大政方針時或許會參與,但平時並不怎么干涉日常生產)也都是老成持重之人,他們幫著聯絡了許多周邊配套的小作坊、小企業及手工業者前來,另外還幫公司跑貸款、跑政策、跑設備,老實說,功勞比我大得多了,也重要得多。我嘛,就是一個按照上峰指示,按部就班抓生產的工頭而已,哈哈,工頭而已罷了……」

……

「回來的這幾個月,也拜訪了一些老長官、老戰友,一些事情也算是弄清楚了。」贊帕里尼今天已經喝了不少酒了,臉漲得通紅,只聽他說道:「現在南海漁業公司這家對,他們稱為漁業托拉斯企業日常經營都由張雲張副總負責,但批錢的事情由李副總管,人事由林副總管,陳總全面負責,但聽說他身體不好,一直養病來著。不過陳總在生病之前據說也做了不少事,羅洽港這邊近些年發展起來了很多小作坊,就是陳總的功勞。你看街邊那一大片就是,我數數造鐵錨的(漁船用的小型鐵錨或特制鐵錨)、造壓艙石的、編筐編籃的匠人、箍桶匠、制造各種工具的鐵匠、木匠、木材商人、填塞船縫隙的、護牆板制造者、船用蒙皮制造者、指南針制造者、造抽水泵的、制作魚鉤鐵釘的、做鉛管的、做滑輪的、搓繩的、梳理麻毛棉絲的、紡紗的、織細帆布的織戶、定做各種規格風帆的小作坊、做網具的(兼修理)、生產特制船用蠟燭和牛油蠟燭的,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大量釀酒師、烤面包師、饅頭大餅售賣者、飯館、澡堂、屠夫、出售農產品的農民甚至意大利**,哦,不能忘了還有大量的修船工、碼頭力工,甚至隔壁東方縣的造船廠也因為賣了許多漁船而受益頗多。你看,這個產業讓這么多人找到了工作,能夠自食其力,多好。這些小企業的雇佣、小手工業者及其家人加起來,幾千人是起碼的,養活了太多人了……」

朱誠東也在這個市場轉悠好幾年了,對贊帕里尼所說的基本贊同。以上這些手工業也不是一夜之間憑空冒出來的,而是隨著漁業生產的規模漸漸增加的,聽說鹽城港那邊此類手工業者的數量還要更多呢。他們中部分來自歐洲,小部分來自東方明國本來依照明人的德行,哪怕是手工業者移民到東岸來後都會選擇種地,幸好國家強制不給這些人分地,讓他們依靠手藝掙錢但最多的還是本地逐漸學成的學徒,這些人的數量是如此之龐大,以至於已經漸漸占到了一半的人數,帶他們的師傅們也得到了豐厚的國家補貼,且因為市場需求大也不擔心自己失業,可謂是皆大歡喜。

其實,在這個年代的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和法蘭西尤其是荷蘭與英國這些依托於海洋產業吃飯的手藝人隊伍也極為龐大,不過東岸與他們有所區別的是,即便是小作坊企業,也大量利用機械設備進行工作,這大大降低了對手藝熟練度的要求,同時提高了勞動效率,且產品規格也相差不多,通用性較好,這無疑是工業化、標准化帶來的好處。相信隨著東岸共和國的海洋產業越來越發達,這些小作坊、個體戶們也將逐漸進化成小工廠、小商鋪,最終成長為受人矚目的大企業、大商店。

朱誠東、贊帕里尼二人吃完飯後,稍事休息了一會,然後便分道揚鑣,朱誠東回去給外地分銷商們發賣海產品,贊帕里尼則跑去附近的榮軍鄉(原榮軍農場)看望了一下當年在山東一起並肩戰斗過的傷殘弟兄們,其間大伙一邊喝酒一邊回憶了往昔的崢嶸歲月,到最後痛哭流涕,大醉不起。

1655年7月25日,又有幾艘漁船抵港。當天早晨,贊帕里尼在聯合工業信貸銀行羅洽分行內開了個賬戶,將自己從遠東攜帶回來的絕大部分銀元、匯票都存了進去,共二千元整,打算把這筆錢注入朱誠東的「誠信漁業公司」,以獲得其45%的股權當然,股權變更需到工商所登記備案至此,誠信漁業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在重新確認後,已經有了四千多元,在羅洽港的漁業公司里,算是擺脫了墊底的位置呃,好吧,其實只是從倒數第一變成了倒數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