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七章 應對措施(一)(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

煙台如今已越來越像是一座城市了。

講真,煙台這個從明末火路墩(還是已經半廢棄的火路墩)發展起來的城市,如今已經愈來愈脫離軍事要塞的特點,融入了更多城市的元素。你看,煙台外城(當年豪格所築城牆改建、加固而成)內商店、當鋪、集市、銀行、菜場、茶樓、飯館等民用設施越來越多,人氣也越來越旺,很多商店和飯館生意好得不得了,這或許從側面印證如今登州府——好吧,至少是煙台城——經濟的繁榮。

在外城牆以外,大量附郭建築這些年也逐漸興建了起來,其中既有民家住宅(多為軍人家屬),也有其他功能的商業性建築,以服務居住於煙台的大量軍政官員子弟及家屬。比如,新近調任遠東的陸軍第七混成營一千多官兵,很多人就在這里娶妻成家,尤其是部隊里的那些波蘭、烏克蘭裔士兵,紛紛一擲千金,仗著占領軍的身份,娶了在本土很難娶上的明人女子為妻,也算是賺到了——如果他們的後代再堅持與明人通婚,如此兩代過去的話,差不多也就能徹底融入東岸的社會體系了,不然總是有些困難。

而除了依托城牆形成的城區外,在芝罘島、崆峒島、養馬島等重要的工業區、行政區,也有一個個小型社區逐漸成型,平日里的對外貿易也相當頻繁,很多在煙台海洋局注冊的漁民或商人駕駛沿海小船不斷來回,西至萊州部分府縣,東抵威海、榮成一帶,生意做得飛起,自然而然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當然其中不乏滿清朝廷派過來的細作,不過這都不是什么大問題了。

根據登萊開拓隊最新的調查、估算得知,煙台縣的人口即便幾經分流,卻仍然在1664年中達到了四萬余人的規模——因為之前無論是邵樹德時代還是常開勝時代,都更希望煙台作為一個純粹的行政機構和軍事堡壘存在,故多次分流人口至其他人丁不旺的州縣。但時間一長,機構臃腫的首府城市其人口數量總是節節攀升,擋都擋不住,因此到最後他們干脆也放棄了,任憑煙台的人口不斷增長,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州望縣。

煙台明末時原本所屬的福山縣,在這個時代人口更是早早突破了十萬人,成了登萊開拓隊統治區內人口最多的縣份,冠絕總計十七個州、縣、衛(含仆從軍的駐防地),甚至比登州等歷史名城的人口還要多(登州每年都有人跑去煙台等地),也是奇哉怪也。

與煙台、福山緊鄰的寧海州,雖然在崇禎末年慘遭阿巴泰率領的清軍屠戮,然後又在明清鼎革之際吃了幾次掛落,豪格征煙台之時更是被大肆征發,輾轉溝壑間的死難者眾多。但承平了快二十年後,寧海州的人口也緩慢增長到了三萬人左右,雖然比不上煙台、福山、登州、文登等地,但至少比那些衛改縣要強上許多吧。

而且,寧海州在數月前基本上已經確定是要劃撥給登萊開拓隊政府直轄了,原因是常開勝對這座近在咫尺的州城被仆從軍治理得烏煙瘴氣(公允地說,其實還行,是明末中國平均以上水准了)感到有些不滿。當然更大的原因是原山東新軍第四師的師長陳之龍病逝,幾個兒子為師長寶座爭斗不休,東岸人支持了其中比較恭順的一個,條件是讓其移鎮萊州府即墨縣(原山東新軍第二師秦尚行部的汛地),為逐漸有些緊張起來的萊州局勢未雨綢繆。

即墨縣是小縣,人口也少得可憐,尤其是在第二師官兵及家屬兩萬余人集體移民東岸之後,這個縣的經濟就徹底衰敗了下來,如今除了少數小農經濟外,基本是處於了無生氣的狀態。因此,讓第四師五千官兵移鎮即墨縣,他們其實是不怎么樂意的。不過誰讓這會形勢特殊呢,陳之龍的長子陳全忠(為巴結東岸人而改名,也是奇葩)為了取得師長寶座,一面向父親的老部下大肆封賞,一面向東岸人搖尾乞憐,最終讓出了寧海州,帶著全師五千官兵去即墨縣駐防了,也是蠻拼的。

寧海州收歸登萊開拓隊直轄後,預計將在未來五到十年內有一個較為快速的發展,畢竟其是州城,農業及區位條件都不差,好好弄還是可以起來的。之前這個縣之所以半死不活,原因很多,其中既有明末以降多次被屠戮以致人丁稀少的因素(這從第四師七成以上的糧餉要東岸接濟就能看得出來),也有軍閥剝削的因素在內。現在換了東岸直轄,其與福山、煙台兩地的經濟、物資和人口交流將越來越頻繁,形成一整個經濟圈也是指日可待,未來發展的前景大為可期。

對了,登萊開拓隊隊長常開勝已下令將寧海州的名字改成古名牟平縣,以區分同樣屬於東岸人轄下的溫州府寧海縣。煙台、福山、牟平、文登(三四萬人口)四個緊挨在一起的東岸直轄縣份,加起來已經破了二十萬人口,幾乎占了整個登州府的四成,且農業產出相當不低,對外貿易發達,捕魚業近些年也漸漸有了一定規模(當然仍不可避免地要從黑水大量進口腌制的鮭魚、秋刀魚、沙丁魚等食品)。煙台港幾乎每年都有不少船只前往寧波、朝鮮和黑水做生意,甚至還有一些膽大妄為的商人,從黑水造船廠訂購一百多噸的捕魚船進行改裝,然後前往日本薩摩藩甚至清廷近海做走私生意,也是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