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火葯味(三)(今日第四更)(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

或許是上帝(天尊)眷顧的緣故吧,1665年4月2日,兩艘東岸制式的笛型運輸船結伴駛進了阿姆斯特丹港。兩艘船上裝載了不少皮具、桶裝葡萄酒、軍用水壺、皮靴、綳帶、布匹、鹽等商品,此外最令大家感到滿意的是,其船艙內還有六十門火炮,雖然都是6磅、8磅的小口徑火炮,但也是一份力量了——在這個海上決戰隨時可能爆發的當口,每一門火炮對荷蘭人來說都是寶貴的。

只可惜之前沉沒在暴風雨中的那艘商船上還載有四十門12磅火炮,此時都已遺落在大西洋底了,再也無法找回。現在的蔡安國上尉,只能衷心向天尊祈求,祈求天尊庇佑至今尚未歸隊的兩艘商船能夠在未來幾天內出現,然後大家一起返航,那樣就太美好了,之前陸續遇到的三艘失聯船只給了蔡上尉極大的信心,使得他現在開始奢望余下的船只都能完好無損地抵達阿姆斯特丹了。

不過,火炮或許能回來不少,但之前荷蘭進口的不少機械設備、零部件卻也遺失了不少,這自然會極大打擊本就脆弱無比的荷蘭制造業,使得他們的生產能力再度下降。要知道,隨著這些年進口自東岸的機械設備越來越多,很多後續維修保養所需的零件都只能從東岸進口,除非荷蘭人願意花費極大成本自己手工打制,否則他們是沒法繼續生產的。如今損失了這幾百箱機械零件,荷蘭人不多的生產企業怕是要吐血,只能轉而尋求替代品。

好在荷蘭人當然也明白海上航行的艱辛和不確定,他們自己的船只就經常沉沒在大海上。雖然東岸人的船只噸位普遍是大家的2-3倍,安全性更高,但失事率也是相當不低的,每年都有不少船沉沒——這從海洋局公布的數據就能看得出來——因此荷蘭人還是有心理准備和備用方案的,他們一面要求東岸盡快組織新的貨源,一面組織熟練工匠按照東岸型制標准(公制)加工零件,同時各企業主們自然也加強對現存零件的使用和管理,以減少損耗。

4月2號當天,又一支荷蘭艦隊大舉出港,據說是去護航此時正躲避在法國勒阿弗爾港的一支荷蘭商船隊,使得其能夠返回弗利辛恩、阿姆斯特丹、霍倫等聯合省港口。蔡安國上尉聞訊後皺眉不已,覺得荷蘭人怎么還是這么被動,不管英國艦隊有沒有出現在多佛爾海峽,他們總要派出艦隊去護航,如此疲於奔命之下,也難怪第一次英荷戰爭失敗了。這次難道又要重蹈覆轍嗎,荷蘭人難道還沒吸取教訓嗎?

4月7日,久等未至的東岸人突然得到了須得外海傳來的消息,一艘東岸笛型運輸船抵達了該海域,並在泰瑟爾島附近下錨碇泊。聞訊的蔡安國上尉立刻乘坐一艘小船前去查看,發現果然是失聯的笛型船之一「首陽」號,該船裝載了不少金屬農具、刀片、五金工具、鋼條以及一百五十門火炮(多為8磅、12磅火炮,少數是18磅艦炮),幾乎都是荷蘭人較為急需的,因此此刻已經有聯合省的官員上船查驗、交割了。

「首陽」號運輸船同時也帶來了個不幸的消息,當初暴風雨中被吹散後,他們在大海上遇到了同樣與主力船隊失散的笛型船「太華」號。只可惜「太華」號在風雨中受創頗深,進水嚴重,兩船在伴航了兩天後,「太華」號終於承受不住北大西洋猛烈的風浪,在大海中破損沉沒了,「首陽」號上下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來得及轉移了船員和部分其他物資,至於船艙里的大量棉布、呢布、絹綢、皮革和五十門短管火炮,就只能便宜龍王爺了。

「能回來就已經很不錯了,真的。」蔡安國上尉與船員們一個個握手,高興地說道:「大家一起出航,一起出生入死,比起『玉泉』號上那些已經不幸葬身大海的弟兄們,我們還活著的人已經很幸運了,希望大家回程時還一樣幸運。」「玉泉」號只暴風雨中當先沉沒的一艘船只,運氣太差,船員也因大風雨而無法施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海浪吞沒,因此蔡安國才有了剛才那一番話。

不過海上男兒,早就見慣了生死,自然不會意志太過於消沉,更何況隨船的道士也會進行一些心理疏導工作,因此大伙的情緒都還算穩定。此次出航,運氣不佳遇上了大風雨——還是在北大西洋上——卻只損失了兩艘笛型船和一艘護衛炮艦,另外17艘船只都堅持航行到了目的地,這已經顯示了東岸水手頑強的意志、極佳的船只操控技術和莫大的好運了,大家確實沒理由要求更多。

在招呼大家在阿姆斯特丹吃喝玩樂了好幾天——自然是由蔡安國這個「官二代」、「富二代」請客了,誰讓他爹蔡德是人大代表、大豐食品公司總經理呢——然後便准備采購貨物,返回東岸本土了。

其實說起來也挺尷尬的,那就是東岸人每次攜帶大批貨物來舊大陸,回去時卻總不知道該買些什么好。甚至於,本土貿易部在制定計劃時都不知道該怎么編寫購買商品的目錄,實在是雙方之間的貿易太不平衡啊——發展了這么多年,歐洲人對東岸商品的需求不見降低,但東岸對歐洲商品的需求卻在一天天降低,到了今日,這種不平衡的貿易也漸漸有了維系不下去的時候,比如東岸人在奧斯曼被迫購買大量奴隸以平衡過於豐厚的貿易利潤,就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你總不能帶著一大船貴金屬回國吧,那樣也太傻了,而且荷蘭人也不太會允許這么做,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在流失貴金屬。

不過好在這里是阿姆斯特丹,全世界貨物匯集的地方,全歐洲60%的鹽、70%的谷物、90%的海產品,以及同樣占據大部分份額的木材、焦油、桅桿、皮革、牲畜、鐵制品、銅、香料、絲綢、茶葉、瓷器等一大堆商品都在此進行貿易、交割,因此在這里采購貨物,不但不貴,而且貨物種類繁多、數量充足,交貨速度也很快,令東岸人不至於那么尷尬,因為總可以找到一些能夠塞滿船艙的貨物。

最終他們找到的貨物是一些瑞典銅(雖然是戰略物資,但因為是東岸人購買,荷蘭方面還是酌情放行了一部分)、波蘭鉛、奧斯曼石墨、硫磺、工藝品、日用手工制品、大牲口及其他一些零散貨物,雖然無法徹底裝滿船艙,但已經很不錯了。

至於剩下的那些艙位,他們打算返程時停靠在倫敦,在英格蘭人那里采購一些夏爾挽馬、威爾士錫礦及少量英國白煤,然後經佛得角群島橫渡大西洋,返回東岸本土。雖然在英、荷之間火葯味越來越濃的時刻,於阿姆斯特丹與倫敦之間來回折騰有些不夠穩妥,但東岸自身是中立國,英國佬應當還不敢隨意扣留——君不見,那些來自瑞典、德意志、意大利的商船就在多佛爾海峽之間來回倒騰,也沒見英國人扣留他們的船只啊,這個年代的英國人,可還沒自大到敢挑釁整個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