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河間(十八)(2 / 2)

保義縣今、明兩年貌似都獲得了十萬畝土地開荒指標,一個足以令東方、羅洽、西湖、平安等老牌縣份流口水的超大指標。放他們那,稍稍宣傳、操作一下,即便不能全賣出去,也八九不離十了,這可是接近一百萬元的巨額現金啊,即便讓中央分去一半也有五十萬元,光想想就會令人瘋狂不已了!

只可惜,這十萬畝指標放到了保義縣這么一個河流縱橫、湖泊遍地,時不時還來個水患災害的偏遠地區,真的是白瞎了!很多人預計,即便1667年該縣經濟稍稍有所起色,估計也就只能用掉其十分之一的指標,也就是該縣土地出讓金的總收入撐死了也就五萬元,甚至可能還不夠!與國內那些人口眾多、收入較高的老牌縣份相比,真的是雲泥之別。

因此,其實從「屁股」(也就是利益)角度來講,包括保義縣在內的一眾新僻土地,其實對移民是最為渴求的,尤其是那些口袋有倆錢的移民——無論是二代國民還有東方移民——他們能夠以最快速度給地方財政貢獻收入,使得縣鄉兩級政府有更充足的財力建設地方,發展經濟,造福百姓。

「這國稅局一立,咱縣里立刻成清水衙門了,今年差不多能賣三萬元的地,上頭就要收走一半,還剩下一萬五。即便還有其他一些林林總總的收入,也不過三兩千元,成不了氣候,也就是給縣里發發工資罷了!諸位,一萬五千元,能辦多少事情?」縣財政局長手撫前額,向自己的同僚們苦笑著說道:「碼頭要修建、河道要疏浚、水閘要建設、公路要建設,各類房屋倉庫也得建,當然還有最重要河岸堤壩,這是事關咱們全縣六千五百百姓生死的最重要工程!區區一萬五千元的資金,又能干幾件事!」

其實,在水患較大,河汊縱橫的河間南部地區——地理上被稱為河口三角洲副區,就如同北邊的沼澤副區一樣——水庫建設、河道拓寬疏浚、河堤的建設真的是工作中的重點,尤其是最後一項的河堤建設更是重中之重。要知道,雖然巴拉那河東岸的平均地勢要高於西岸,但一旦洪水真的發起來,很多定居點也難免成為水鄉澤國,這從當地居民們的房屋要么建在高處、要么底下打著高高的木樁就能看得出來。

而且,如果沒有河堤抵擋洪水,那么一旦河水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東岸人的定居點,雖不太會給人員造成多大的傷害,但財產損失卻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鬃崗內的魚塘或農作物,比如來不及轉移的牲畜,比如被淹死的果樹,比如因洪水浸泡而受損的倉儲物等等,總之洪水的威脅還是非常大的。

更准確地說就是,河間地區——至少是沼澤副區與三角洲副區兩地——要想開發,巴拉那河及其眾多支流的河堤建設,是無論如何提高其重要性也不為過的,各縣鄉絕大部分的資金要投入到這方面的建設中,且內河運輸公司的運力也將更多地傾斜到運輸修建河堤的建築材料上。也只有這樣,東岸人才能在俗稱水鄉澤國的河間南部最終站穩腳跟。

好在執委會諸公也認識到了在河間地區站穩腳跟的關鍵,在基本上確認快從西班牙人手里接管河間後,國家主席戚汪平非常爽快地批准了巴拉那河及支流堤壩的五十年建造計劃,即華夏東岸共和國將在接下來的五十年中,每年投入不低於二十萬的資金到堤壩建設中,總金額超過一千萬元。而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的投資及行使的徭役征發權的話,相信五十年間投入到整個河間地區沿河大堤上的資金將超過一千五百萬元,幾乎堪稱是「世紀工程」,與明帝國那年年撥款年年修(但還是三不五時地泛濫……)的治河工程有得一拼了,當然東岸人至少在資金利用率上面要比明清兩國強上很多,貪污浪費也會少不少。

保義縣作為三角洲副區第一個成立的縣級行政單位,從大前年開始就陸續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河堤。當時他們是就地采挖縣內的資源,用當地難得的天然石材加灰漿砌造,大概建了有七八公里的樣子,位於保義河(巴拉那瓜蘇河,巴拉那河下游的汊流之一)左岸,算是舉全縣之力建造百年工程的典范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設保義河大堤的過程中,全縣百姓非常踴躍,參與度很高,或許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遺澤子孫後代的大工程,因此一個個出錢出力,幫政府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開支。不然的話,你以為就憑保義縣三個鄉鎮那窮得叮當響的老底子,又憑什么能在三年多時間內修建出一條如此高標准的大堤出來?

這次在確定即將收取河間地區作為出兵法國的報酬後,保義縣很快便獲得了上頭撥下的超過五萬元的防洪水利設施建設專款——當然這錢縣里沒法支配,屬於「戴帽子」的錢,專款專用——其中一半資金將用於續建保義河大堤,另外一半將拿來雇佣挖泥船疏浚泄洪河道、依托天然湖泊改造成水庫等等,總之就和歷史上中國開發江南水鄉澤國的招數差不多:修堤、排水、造田,不信整不出又一個魚米之鄉,在盡享大河帶來的便利交通的情況下,盡一切可能避免水患,遺澤子孫後世。

當然了,五萬元的建設資金,雖然已占了政務院投到河間地區的水利建設專款的四分之一,但比起需要修建的漫長堤壩來說,仍然顯得有些杯水車薪,仍然需要地方政府想辦法支應一些,不然這大堤和水庫要修到猴年馬月去?但對於財政困難的這些新設縣份來說,錢又是何其之缺也!

「除了水利費用,另外還有衛生疾控費用,移民安置費用,雖說很多是上頭撥款下來,但真的不再需要我們地方政府墊資了嗎?我看不見得吧,很多項目到了最後,最終支出總是會超過預算,還不是要我們地方政府來填坑,無奈得很。」又有人苦笑著插嘴,「可問題是,我們現在怎么開辟財源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