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北寧(十)(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

巴拉那河在高郭鄉的上游這段,還是相對比較溫順的,不似下游那般袞袞洪濤。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河道內雜物縱橫、泥沙淤積,使得通航條件不是那么好罷了。

在這么一個偏僻的地方,自然也不可能給你開什么挖泥船過來清淤,至少在一段不短的時期內,大伙仍然只能在冬季枯水季節時,人工手動挖河。毫無疑問,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而且以高郭鄉這邊相對稀少的人口,也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完成這么一項艱巨的工程呢。不過,古話說有志者事竟成,沿河的東岸居民們在干部們的帶領下,幾乎每年冬春季節都會上河,挑出來的河底淤泥幾乎可以堆成一座小山(基本都拉去肥田了),至少稍稍改善了一下東岸這側河道寬度和深度。

因此,當徐宇等人抵達河岸邊時,看到的便是眾人在熱火朝天地改建河港碼頭。以前這里只能走一些烏篷船、搖櫓船、小撐船,72噸級小火輪必須非常小心行駛才不會擱淺(且中間還有瀑布、淺灘阻隔,必須分段航行,來回裝卸貨物非常麻煩),因此一般來說從南勝港往這邊,如非必要的話,都是靠上述小船來回運輸物資的。

你也別小看這些小小的木頭船,數量多到一定程度的話,運輸量也是相當不小的,而且成本比陸地馬車交通便宜許多,尤其是在這會道路還沒影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了。因此,高郭鄉這邊在稍稍有了些余力後,就打算將原來的簡易河港碼頭擴大一番,使得更多的船只能夠停靠過來,加快吞吐貨物的效率,如今這個建設工地就是了。

「這個碼頭即便修建起來,還是只能運運糧食、機械、日用品等緊要物資,至於其他的物資比如建築材料,就只能就地想辦法了。」北寧地區行署專員徐宇在郁郁蔥蔥的河岸邊轉悠了好一會後,才嘆著氣說道:「小陸,你說說看,這個磚瓦輪窯、水泥窯、石灰窯有沒有必要建?」

「徐專員,這建當然是要建的,不然光靠從南邊的伊瓜蘇縣轉運,要到猴年馬月啊。而且,南邊怕是也沒那么多的船只運力給咱們運吧?」昨天才匆匆被徐宇召過來的原靜塞縣縣長陸小峰回答道:「只不過,建這些窯,建築材料公司是繞不過去的,目前也只有他們有那個實力建,我們自個要上馬項目的話,不說技術人才的匱乏,單說這資金、物資方面,也頗有不足啊,困難很大的。」

陸小峰說的這個倒是實情,作為東岸國內建築行業的超級托拉斯企業、同時也是東岸國內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東岸建築材料公司在全國很多縣鄉都設有分公司,生產包括制式木料、磚、瓦、水泥、石灰、石子、黃砂、大理石等在內的諸多建築材料,財雄勢大、員工眾多,技術上比起那些私人小土窯要先進許多。而考慮到建築材料又從來都是各地政府最最盼望得到的物資之一,因此這家企業在東岸國內就別提有多吃香了,幾乎每個尚未被其開設分公司的縣份都在力邀其進入,特別是那些交通不便的內陸地區。

北寧地區目前只有北寧縣有一家正在運營的分公司,另外容城縣有一家在籌建的分公司,除此之外便沒有第三家了,這無疑是非常不足的,蓋因如今無論是住宅、倉庫、兵營、水庫、溝渠、河堤、谷倉還是別的什么設施,都急需此類物資的供應。

東邊相對發達的地區都這樣了,西面這稀稀拉拉的幾個定居點,按照一般情況來說肯定是沒戲的。不過,誰讓地區行署專員徐某人在中央有關系呢,正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徐宇既然當了北寧地區專員,那么自然也是要為地區整體發展考慮的,因此上中央找關系、走後門跑一些項目也就很自然了。而出於平衡地區發展的考慮,徐宇還是打算將爭取來的本地區第三家建築材料分公司落戶在西面,以加速這里的發展。畢竟,這里的交通要比東面方便一些,雖然這里無論是土壤、環境還是其他什么都遠遜北寧縣一帶。

不過,東岸建築材料公司雖然看在徐宇的老臉上同意在高郭鄉這一片設立一家分公司,但他們也提了一個條件,即他們資金暫時有些不足(連續多年被財政部抽血,以至於都無錢技術和設備,再加上四處擴張,資金鏈頗有些緊綳……),希望北寧的地方政府也參與進來,雙方共同出資、分占股份,以減緩東建公司的資金壓力。

老實說,人家的這個要求其實挺合乎情理的,而且也不是第一次這么和地方合作。不過,考慮到北寧地區令人尷尬的財政狀況,這就頗有些關礙了。要知道,現在東岸地方政府的財政,說穿了那都是「土地財政」,即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於賣地收入,一畝地十元(以前是七元),賣一萬畝就是十萬元。聽起來是不少,可問題是地方政府的支出也大啊,這一點倒有點類似後世的天朝,地方上的公路、碼頭、倉庫、上下水設施、民兵訓練、醫療服務等一攬子事情,都需要和中央分擔出資。比如一個河港碼頭,一般是中央撥點錢、國營內河運輸公司出點錢、地方政府也要出錢,一堆項目下來這開支可就非常龐大了。

可以說,東岸地方政府的財政是相當之不充裕的。就拿北寧地區來說,若以東岸現有的財政收入分類識別的話,他們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於非租稅收入,說穿了就是土地出讓金、罰款、規費、公產出租等等,其中大頭是土地出讓金(在最新稅改中,中央與地方三七分賬,且這個金額取決於政務院每年批下來的公地指標,不按指標私自賣地緩解財政困難的,已經被一擼到底回家種地了),但這部分收入也是有用處的,每年都極為緊張,以至於地區行署的很多衙門目前都得不到足夠的撥款,只能靠罰款和規費收入(比如訴訟費、執行費、抄錄費、管理費、登記費、檢驗費、證明費、注冊費等等)維持運轉,也是苦逼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