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南非與聯合省(一)(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

1677年12月20日,南非大卡魯高原干渴的盛夏,一支長長的隊伍正在烈日下緩緩前行。他們看起來很是疲累,但隊形卻維持得還算不錯,應該是一支打老了仗的勁旅了,如果再考慮到這是在南非以及他們身上的軍服顏色的話,那么很明白了,這是一支隸屬於南非駐屯軍的東岸正規營伍。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這是一支從歷山縣出發的部隊,番號是第十一混成營,營長是陸軍少校李之信,郭漢東司令的鐵桿心腹了。他們在差不多二十天前從營部駐地歷山縣城出發,沿著小卡魯高原上的千溝萬壑一路東行,在尤寧鄉取了一些補給後——其實也就補充了一些飲用水和活畜,蓋因當地仍然很窮——開始轉向北方,翻越一道道山梁子,尋找敵人的蹤跡並進行追擊。

他們尋找的敵人是卡瑪王國的黑人。這個以科薩人為主體的王國,說實話目前已經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甚至可以說已經處於事實上的瓦解狀態。拜東岸人常年進行的大掃盪所賜,卡瑪王國治下的游牧、游耕部落損失慘重,並漸漸因為種種原因而脫離了他們的統治。其中一部分被東岸人吸引投靠了過來,進而被編入了黑八旗序列之內,一部分遠走他鄉,不知所蹤,當然還有很多被東岸馬步兵擊破的,這部分也很多。

總之,在這些游牧、游耕外圍部落脫離後,卡瑪王國的情況日趨惡化,民眾生活困難,軍事上屢屢失利,能打的精兵強將在與東岸人的歷次交鋒中不斷損失,以至於王庭東移後在與當地的操祖魯語的部落進行戰斗時,都不能很利索地擊敗他們,甚至還很是吃了幾次敗仗,讓人沮喪不已。要知道,卡瑪王國可是經歷過一次勵精圖治的改革的,當時初代國王集中了相當權力,依靠個人威望強行推進國家的荷蘭化進程,要求中上層使用荷蘭語言,學習荷蘭文化和知識,引入荷蘭宗教,同時也派王室子弟前往阿姆斯特丹進行留學,一度讓卡瑪王國的實力大增,在對周邊部落的征伐中屢屢獲勝。

可是這才過了多少年?曾經在原住民中間不可一世的卡瑪王國、曾經與東岸人硬鋼過的土著王國、曾經與荷蘭人和英格蘭人談笑風生的強力政權,居然在區區四十年的時光中走過了青年期、盛年期和老年期,衰亡何其之速也!

按照東岸人如今整理得來的消息,卡瑪王國最後的王庭已經遷到了大卡魯高原以東的某處水草豐美的地方,且因為戰爭、食物匱乏等原因時不時地遷徙。想想當年這個國家已經從游耕狀態擺脫了出來,向定居發展,結果卻遭到外來殖民軍隊的強力打擊,雖然屢經掙扎,並且出了一些才智相對傑出之士進行改革,可到頭了仍然是一場空,現在更是再度回到了數十年前的游耕社會形態,文明倒退的趨勢不可逆轉。

據說,現在卡瑪王國的國王號令基本上出不了那幾個直系部落了,一些原本緊密團結在他們周圍的旁系邊緣部落因為與祖魯人的廝殺太過慘烈,好處卻沒有多少而非常不滿,王庭的威信一天天地再降低。憲兵司令部的人估計,卡瑪王國王室目前能夠直接控制的人口不會超過五萬,可能更少,常備軍可能更是不會三千,且還有幾桿火槍都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畢竟很多年沒有補充了,如今能有三四百桿可以打響就不錯了。

卡瑪王國這樣的實力,自然是不被東岸人放在眼里了。事實上現在東岸人在制定往南非內陸地區的擴張政策時,基本上已經不再將卡瑪王國的威脅當做第一順位的威脅了,他們更是覺得,那些散碎的小部落可能給東岸墾殖者帶來的危害更大,而不是臆想中的數量超過一千且有大量金屬武器的卡瑪王國軍隊,那已經很多年沒出現過了。

按照河中地區行署制定的計劃,現在在南橫山山脈以南、小卡魯高原和大卡魯高原上的擴張,還是以穩扎穩打、立足自身為主。即新設立的殖民點第一要務是養活自己,而不是作為一個兵站、倉庫或營房,每個定居點的第一要務也是發展生產,而不是側重於軍事訓練。

卡瑪王國這種在地區行署看來已經嚴重「半身不遂」的國家,暫時放著好了。反正他們現在也正和東面的祖魯人、科薩人打來打去,為了一些水草豐美的土地終日廝殺不休,相互間的實力損失都不小。這種為王前驅的行為,在地區行署專員白玉堂看來,是符合東岸共和國的利益的,也是符合地區行署為東岸民族爭奪陽光下的土地的長期政策的——這不廢話么,他們自相殘殺干凈了,東岸人正好收拾東西過去住下,給這片遼闊的土地直接來個換種,還不是美滋滋的!

因此,現在河中地區行署的戰略重心,基本上已經轉回了地方經濟建設方面,比如目前已經正式開工建設的南非鐵路(即民間戲稱為「鑽石鐵路」的大型基建項目)。河中地區行署其實在很多年前就籌劃修建鐵路了,為此每年都從地方財政中擠出部分資金存入西北墾殖銀行的專門賬戶內,同時南非所有采集到的鑽石也統一運回本土出售換取資金,再加上其他林林總總的收入及面向河中八縣發行的部分二十年期債券,他們一共籌集到了超過一百五十萬元的資金,用於鐵路的前期投資。

地方政府出錢修鐵路,這是執委會諸公最喜歡看到的東西了!不過這很不常見,一般地方政府也沒這個財力和魄力,所以說南非河中地區行署的行為有多么難得,持續兩代行署專員堅持不渝地存錢,地方資源(鑽石和少量黃金)也盡數投入,再加上百姓踴躍購買鐵路建設的長期債券,這一切都顯示了河中地區二十余萬百姓對這條鐵路的盼望程度。